汕尾:推进集成式改革 打造全域新风貌

民生   2024-11-28 19:30   广东  


序言

汕尾创新岛(广州)揭牌、引进中山大学及省科学院等建立“校地企”创新联合体、开展深汕两地联合招商、组织8000多名“乡村工匠”参与农房“微改造”……

近段时间,汕尾着力推进集成式改革,打造全域示范,展现全新风貌,让汕尾“百千万工程”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01
做实“西承东联桥头堡”



今年,省委赋予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汕尾抓住机遇,不断完善“产业升级”新型帮扶协作体制机制。

例如汕尾紧抓省产业有序转移,依托深汕对口帮扶协作,导入深圳国企主导园区共建,并在省内率先成立合作园区管委会,构建“党政联席会议—园区联席会议—园区管委会”三级协调指挥体系,全方位平移特区运营管理模式。

当地还创新实施“基金+招商”模式,引入深圳头部产业引导基金,创设首期规模3亿元的园区产业基金;开展深汕两地联合招商,参照深圳制定招商“16条”政策,实施精准招商;紧盯新能源汽车等链主企业,挖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汕尾吸引了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产业项目65个。

同时,汕尾创新科技融合新模式,坚持“走出去”,在广州、深圳布局建设了5座“创新岛”。目前,全市在深圳建设的4家创新岛面积已达5800平方米,形成了“一岛多礁”发展格局。

10月24日,汕尾创新岛(广州)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举行揭牌仪式,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和要素向汕尾集聚。汕尾创新岛(广州)的启用,标志着汕尾创新岛由深圳片区拓展至广州片区,从“一岛多礁”发展格局升级为“双岛多礁”新布局。

 “走出去”的同时,更要“引进来”。

近年来,汕尾聚焦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引进中山大学、省科学院等建立“校地企”创新联合体,并联合中广核共建红海湾实验室实现成功投运。

实施科创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进湾区科技人才260多名,其中推动了69名深圳校长、名师到汕尾挂职,并谋划与粤东各市联动,联合央企共同推进海洋资源等合作开发。

汕尾还推动两地干部从“单向派驻”变“双向交流”,首期派了10名干部到深圳挂职;创新派驻干部从“普选式”变“点菜式”,从省农科院、省粤科公司、深圳特区建工集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点名”引进7名专业人才到汕尾挂任。




02
打造“全域镇村典型示范”



围绕省委部署,聚焦资金、力量、技术等难题,汕尾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发动市场、发动基层、发动群众。

 “通过发动能源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筹集到了建设资金7.11亿元。截至今年9月,全市梳理出中铁助力项目343个,其中公益性项目272个,已完工项目88个,还完成了176万株的县镇村绿化植树。”汕尾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打造“全域镇村典型示范”,汕尾注重激发释放县域发展活力潜能。

例如汕尾从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着手,发挥《村民公约》作用,用好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绿美生态建设委员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创建了4600多个“美丽庭院”。

汕尾还创新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出台使用真石漆工艺标准指引,组织8000多名“乡村工匠”就近参与农房“微改造”共建美丽家园,单位平均建设成本下降了60%。

汕尾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汕尾积极发挥“乡村工匠”作用,大力推进高铁等沿线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当地以“234”(2条铁路、3条高速和4条国道)贯穿全境6个县(市、区)、总长706.6公里为牵引,一体推进沿线县镇村“两提升三整治”重点任务。

目前,汕尾完成高铁等沿线房屋风貌外立面改造2792栋、房屋“平改坡”829栋,遮蔽裸露坟墓1842穴,整治乱搭乱建368处、“三线”杂乱561处,整治撂荒地428.25亩,建成“美丽干道”135公里。

同时,汕尾全力破解乡村产业发展、资源盘活难题。在59个村实施股票田、股票宅等“股票式”改革,以“田地宅入股、村企合作开发”全面激活乡村“三块地”,盘活土地面积59个村超3.9万亩,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8690万元。

汕尾还创新成立全省首个乡镇联合党委,推动镇域聚拢资源、“抱团发展”,推动以镇为单位,以股份方式集中村级资源创建经济平台,进一步盘活集体经济。

具体而言,汕尾打破了传统区域观念,由县级党政领导担任书记,“抱团”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书记,联合党委发挥统筹资源作用,通过以乡村产业项目为纽带,由镇经济联合总社牵头成立平台公司,村经济联社通过注入集体资产参与经营,采取增资扩股、优先股或合作发起设立项目企业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闲置房屋等“沉睡资源”,推动资源相对集中连片开发。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汕尾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约25.2万元,增长了15%。

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惠及群众。在推进集成式改革过程中,汕尾始终聚焦群众,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

今年以来,汕尾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入户联心”活动,推动5.9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500多个。

今年9月,陆河县河北村联户干部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一联户对象不幸罹患尿毒症,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得知此消息后,联户干部迅速行动,不仅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更广泛发动乡贤力量,发起了一场爱心募捐活动,短时间内筹集善款5万余元,为该村民家送去了“及时雨”,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不久后,该村民将写有“为民解忧暖人心 至真至诚显真情”的锦旗送到河北村党群服务中心。他说:“是‘入户联心’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是爱心人士让我们懂得了邻里守望的情谊。”

除此之外,医疗、教育也是民生关切。

汕尾以打造深汕中心医院、深汕中医院“双区域医疗高地”为牵引,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全省首个全学段整县域校地合作优质教育集团在汕尾陆河揭牌。

此次共建共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陆河教育集团,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托管,将陆河县内的河田中学、陆河中学、实验学校、河城中学4所学校纳入集团管理,致力于打造在校学生规模“超万人”的优质教育“航母舰队”。

该集团将在6年时间内,着力培育成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全方位提升陆河基础教育能级,打造“县城教育振兴与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典范”,为陆河未来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为革命老区,近年来,汕尾一直把振兴教育作为“百千万工程”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作为重要的民生福祉来抓。

今年以来,汕尾新增幼儿园公办学位1740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7960个。



数 读

上半年,汕尾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4%,位居全省第三


前三季度,汕尾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增长7.0%,增速位居全省第三


前三季度,汕尾市主平台新承接转移项目44个,新动工项目25个,新投产项目19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93.06亿元


前三季度,65项省、372项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6.9%、77.7%


前三季度,汕尾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3.7%,位居全省第一


国庆假期,汕尾市共接待游客总数41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9.03%;


实现旅游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15.24%


目前,全市692个行政村、2974个自然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572个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村,占比82.65%


汕尾市建成美丽乡镇入口通道46个、美丽示范主街48条、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49片、美丽圩镇客厅37个、干净整洁农贸市场46个、美丽河道47条、绿美生态小公园51个


今年以来,汕尾市建成“绿美廊道”135个、“百街百景”102条、“绿美庭院”1908个、绿美口袋公园51个,打造“绿美生态小公园”801个、绿美标杆示范村24个、绿美典型示范村60个,并完成县镇村绿化植树176万株,完成林分优化11.34万亩,新造林抚育11.27万亩,森林抚育5.41万亩


目前,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的村有114个,达50万元以上的村有66个



亲历者说

   返乡创业青年刘德江:汕尾营商环境充满“青和力”

破旧的潮汐发电站、废弃的鲍鱼养殖场、远离尘嚣的孤岛渔村……在刘德江的改造下,摇身一变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特色咖啡馆。

2021年,在广州和服装打了十几年交道的刘德江回到家乡汕尾创业,开辟“咖啡+文旅”新模式,先后创办“古堡咖啡”“浮日隐地”“浮日湾”等咖啡馆,不仅带动当地文旅火爆出圈,还激活了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那时候身边人都反对,觉得红海湾冬天人流很少,只有暑假那两个月可以做生意。但我这个人就是‘反骨’,越是别人说不行的事情,我越是要去干。”凭借独到的审美,刘德江打造了多家不同主题的咖啡店,从选址、设计到建设,都是他亲力亲为。

 “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对青年友好的营商环境更珍贵的了。”刘德江道出对汕尾的感受。在他眼中,汕尾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资源禀赋与活力迸发的新兴业态,还在于富有“青和力”的营商环境。

比如,汕尾市城区专门针对青年推出创业优惠政策,为青年提供基层创业租金补贴、担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资助等,并加快推进二马路美食街、三马路购物街、翠园街、高第街等传统商圈及街区改造工程,为年轻人创新创业、休闲娱乐提供空间平台;陆丰对创业青年加大“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租金补贴”等有关创业补贴政策的兑现力度,以及创业担保贷款对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启动“浮日扬帆”计划,在政策支持、资源利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青年创业者全方位支持,鼓励更多青年人在红海湾推动创意变现、创业集聚。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汕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他们扎根乡土,开辟新赛道、玩转新业态,为家乡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案例

  8000多名“乡村工匠”   刷新乡村“颜值”

漫步谢厝乡,一排排农房整齐划一地“穿”上淡黄色“新衣”,富有田园色彩的彩绘跃然墙上,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汕尾创新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的试点村——海丰县梅陇镇谢厝乡联兴村。

农房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造提升农房风貌,汕尾积极探索强村公司承接、乡村工匠和群众参与模式,由强村公司动员组织“乡村工匠”就近参与农房“微改造”,出台使用真石漆工艺标准指引,有力破解风貌提升成本较高、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等难题,仅用7天时间,筹集群众捐建资金45万元,推动2个试点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们村请了四五十名泥水工,有一半以上是本村的。谢厝乡从清朝开始就盛行土木工程,这种传统手艺一直保留到现在。”梅陇镇谢厝乡村民小组长谢纪任说。

经摸底,全市“乡村工匠”有8000余人。汕尾将“乡村工匠”作为乡村建设主力,统一纳入管理,在市级建立“乡村工匠”人才库、镇级成立“乡村工匠”中介所、村级组建“乡村工匠”施工队,并由政府按每人800元的标准出资为“乡村工匠”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汕尾通过大量使用本地建设工匠,让工匠就近就业,降低用工成本;通过优化采购策略,合理评估项目所需原材料数量、种类及运输成本,选择符合需求的源头厂家,以工厂直购、大批量采购、定向采购等方式,降低材料成本;由市属或县属国企统一购置升降机、脚手架等设备设施,以低于市面的价格租赁给强村公司用于农房风貌提升项目,降低设施租赁成本;由强村公司承包项目,减少税金、设计、管理、监理等费用支出。

 “以谢厝乡农房风貌提升试点工作为例,该项目成本控制在每平方米53至98元,实现成本低、效果佳、效益好。”海丰县梅陇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接下来,汕尾将进一步总结提炼试点经验,以点带面推广应用,推动农房风貌从精致“盆景”变成全域“风景”,着力打造镇村现代化建设的汕尾样板,为全省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汕尾经验”。

来源:汕尾发布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美丽红海湾
广东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政务信息权威发布,便民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