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最绚烂的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些诗词好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人民日报》,品评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人民日报》点评: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诗的艺术性很高,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人民日报》点评: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诗人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魅力。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人民日报》点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意味深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人民日报》点评: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人民日报》点评:此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人民日报》点评: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全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人民日报》点评:此诗是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人民日报》点评:诗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人民日报》点评:本诗开头,回顾身世。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人民日报》点评: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
《人民日报》点评: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定下这开篇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人民日报》点评:全诗情调健美高雅, 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感情真挚,具有淳朴深厚之美。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小令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人民日报》点评:诗人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人民日报》点评:岳飞工诗词, 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人民日报》点评:上两句俯仰古今, 写出时间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人民日报》点评: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诗最具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发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人民日报》点评:《蜀相》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人民日报》点评: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人民日报》点评: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诗跳荡纵横,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
《人民日报》点评:起句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人民日报》点评:《关睢》是《诗经》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人民日报》点评: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鎝,未曾有也。《人民日报》点评:诗人以极 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人民日报》点评: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这首词用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题恰到好处。
《人民日报》点评: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泪、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人民日报》点评:前四句平 易如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
《人民日报》点评: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
《人民日报》点评:短短四句诗, 写得清新朴素。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66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人民日报》点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
《人民日报》点评: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
《人民日报》点评:《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它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人民日报》点评: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 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人民日报》点评: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可谓设景清丽雄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