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
百日咳杆菌进入人体后的平均潜伏期为7-10天,最长潜伏期月21天。和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初期表现相同,有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一般持续2—6周,也可长达2个月以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常呈“鸡鸣样”,反复多次,可咳出黏痰,昼轻夜重,影响睡眠,且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严重者可导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出血,甚至可出现颅内出血。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还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 痉咳逐渐缓解,鸡鸣样吼声逐渐缓解,但阵发性痉咳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学龄前期和学龄前儿童都可能会有以上典型咳嗽症状,表现为以夜间咳嗽为主的长期慢性咳嗽。
百日咳的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并发症以肺炎最常见,也可能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预防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最好方法。父母可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带宝宝前往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乡镇卫生院接种相关疫苗,做到全程预防接种,以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百日咳”传染性较强,因此患者需要尽居家以防止“百日咳”的流行。凡确诊的患儿,从发病之日起至病后40天,或隔离至痉咳后30天,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防止扩大蔓延。接触患儿的人也应密切观察至少3周,若有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2.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工作场所、家庭环境和个人使用的物品清洁与卫生。
3.及时佩戴口罩。照顾婴幼儿时,如成人出现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孩子。(四)健康生活。膳食均衡,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1.要及时居家休息4—6周。在家中最好让患儿单独居住一个房间或一个角落;防止不良刺激,如风、烟、劳累、精神紧张等。多给患儿喝温水,多休息有助于病症治疗。2.患儿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但又要防止感受风寒,衣被勤洗晒,保持清洁。发病后,患儿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对夜间咳嗽影响睡眠的患儿,可酌情给予药。
3.注意饮食调节,要保证每天热量、液体量、维生素等营养素的供给。做到少量多餐,随时补充,选择细、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宜吞咽的半流质食物或软食。不宜吃生痰和上火的食物,比如:各种各样加工的甜点零食糖果饮料和奶制品及荤菜荤汤和油腻的食物。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百日咳”要咳一百天,一百天后就会自愈,即使治疗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而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其实,“百日咳”如果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和护理得当,完全可以缩短病程。但如果放任不管,轻则会咳嗽两三个月,导致面目浮肿、脸色青暗,重者还会导致营养不良,以及并发肺炎、脑炎等疾病,甚至导致死亡。1.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晨午检,开展因病缺课学生追踪登记,发现可疑患儿应及时告知家长到医院及时就诊,切忌带病上课。2.学校应开展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活动,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学校严格落实各项消毒措施。百日咳鲍特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学校应加强对工作台面、洗手池、便池、地面、窗户、纸篓等实行有效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