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的起点高不高?一个刚工作就能为总书记写讲稿的年轻人

文摘   2024-11-24 09:58   广东  

👆点击关注,老陈和你说点真话👆  


外交战线上出了个人才。



1982年,一位"大龄"的29岁青年王毅步入外交部大门。虽说这个年纪在当年的大学毕业生中确实不算年轻,但在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这个圈子里,他依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



王毅,男,汉族,1953年10月生,北京市人,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部长。


有人说他起步不够高,起点不够亮。可谁又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起点,却成了一段传奇式外交生涯的开端。王毅用实力证明:不是所有的扬帆起航都需要顺风,有时候,逆风也是一种助力。


1983年初,一个重大的外交任务降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计划于当年11月访日,这是一次举足轻重的外交活动。按照部里的惯例,亚洲司日本处需要准备重要讲稿。这份千钧一发的任务,最终交到了"新人"王毅手中。


在外交部,文件层层把关是铁律。一般而言,年轻人起草的讲稿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反复修改,从处长到司长,再到部长审定,最后才能送往中办。


众所周知,胡耀邦同志一向以严谨著称。据部里的老同志回忆,每次送上去的讲稿,都会被他批改得"满纸通红",堪称"红海"。


然而这一次,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刚入职不久的"生面孔",竟然交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满分答卷。这份讲稿不仅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首肯,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面……


那一天,时任亚洲司司长杨振亚审阅讲稿时眼前一亮,当即拍板:"带着稿子,咱们直接去见总书记!"就这样,王毅获得了一个令无数老外交官都梦寐以求的机会——面见胡耀邦同志。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总书记面前侃侃而谈,提出的建议字字珠玑,让胡耀邦连连点头。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男,字国光,湖南浏阳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


曾在1981年6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


在外交部,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这份堪称完美的讲稿,最终只被胡耀邦修改了两处——要知道,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


更令人震撼的是,胡耀邦亲笔写下了"此稿写得很好!"这样的高度评价。这八个字,不啻一记重锤,在外交部的走廊里久久回响。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整个外交部。一个刚刚报到的"新兵",不仅能为党的总书记执笔,还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在外交部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王毅的这份"见面礼",可谓惊艳四座。



至于这件事是否成为王毅仕途的"加速器",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个事实是:从普通科员到副外长,王毅只用了19年。


在外交部这个人才辈出的殿堂里,他几乎打破了每个职级最年轻任职的纪录。这不禁让人感叹:有些人生来就是要创造奇迹的。


2001年,48岁的王毅登上副外长的位置,再次刷新了这一职位的最年轻纪录。人们不禁感慨:这哪里是一个副部级干部的简历,分明是一部浓缩的"外交奇迹"。


然而,细细品味王毅的成长轨迹,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外交部这个精英云集的舞台上,想要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王毅的"先缓后急",恰似一把好剑,十年磨一剑,终成砍铁如泥的利器。他的每一步成就,都是用十几年如一日的积累和付出换来的。这不是偶然,更不是运气,而是实力的必然展现。



1953年,王毅降生在北京城里。然而,命运给这个北京少年安排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16岁那年,他告别繁华的首都,只身奔赴北大荒。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从一名普通战士起步,历任连通讯员、营报道员,直至代理宣传干事,整整8年的青春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流淌。


这个带着"京味儿"的知青,与其他年轻人有着明显的不同。或许是首都的人文气息浸润,让他对政治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不仅关心国计民生,更常常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寝食难安。那时的他,已经开始用一个未来外交家的眼光,密切关注着国际风云变幻。


北大荒的生活是艰苦的,但精神世界却可以是丰富的。当其他知青在劳累了一天后选择休息时,王毅却常常守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与书本相伴到深夜。这情景,在多年后依然被老知青们津津乐道。


他广泛涉猎文史典籍,潜心研习外语,笔下的文字不仅工整优美,更蕴含着文学的灵气。他创作的小说、诗歌,在兵团和黑龙江的文学刊物上频频亮相,为苦寒的北大荒增添了一抹文艺的色彩。



1978年,历史的机遇之门重新打开。在"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高考中,已经25岁的王毅以"高龄考生"的身份,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这个年龄,在当时的大学新生中确实显得"高龄",但对于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求知永远没有太晚的起点。


进入大学后的王毅,仿佛一块干渴的海绵,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他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态度可谓极致。每一堂课前,他都会把所有生词背得滚瓜烂熟;每一篇课文,他都要听到完全理解为止。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为他日后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然而,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是,王毅在学业之外的全面发展。四年班长的职务,让他锻炼了领导才能;连续四年"三好学生标兵"的光环,证明了他的过人之处。


更为难得的是,在1977级众多优秀学子中,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光荣入党的学生。这一串耀眼的头衔背后,是他付出的无数汗水。


"有才气、不傲气"——这八个字,是王毅同窗和师长们的一致评价。



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能被如此评价着实不易。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精神品格:才华横溢却不骄不躁,锋芒毕露却不张扬跋扈。


有人说:"优秀,是优秀者的习惯。"这句话在王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从北大荒的知青,到北二外的优等生,再到外交部的新秀,他用一路的拼搏证明:所谓天赋,不过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回望历史的长河,那个曾经在起跑线上奋力追梦的青涩少年,凭借着多年的磨砺和积累,终于等到了绽放光芒的时刻。为总书记胡耀邦执笔的机遇,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他用实力换来的必然。


如今,已经71岁的王毅外长仍然在中国外交的舞台上纵横驰骋。


他用智慧和胆识,为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赢得了话语权,也赢得了亿万国人由衷的敬意。看着他在国际会议上运筹帷幄的身影,我们仿佛依稀可见,那个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北大荒知青,那个在课堂上刻苦钻研的大学生,那个初入外交部就惊艳四座的年轻人……时光荏苒,初心依旧。


天道酬勤,实力永远不会辜负追梦人。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时评👇

办公室主任老陈
深谙体制内生存之道;专注分享体制内人情世故、写作素材等,助力个人体制内职场的成长与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