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而是……

时事   2024-11-13 07:35   北京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作为本年度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其聚焦推动清洁能源融资,旨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又一年,又一个纪录。”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报显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20年里增加了11.4%,速度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又创下新纪录。与数据曲线的陡然上升相伴,“水深火热”的冲击也来得更为猛烈。放眼全球,严重热浪、特大洪灾、“最致命”山火、“最强劲”飓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能源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威胁。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不是社会分化,而是极端天气事件。



回顾历史,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约90%的过量碳排放源自发达国家。作为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


尽管历史欠账累累,亦常年高举“拯救世界”大旗,但发达国家还账的实际行动却一言难尽。援助沦为空头支票,气候政策朝令夕改,美国更对国际公约动辄“退群”,妄图继续攫取全球剩余“碳预算”。一些政客一边把“说了”当“做了”,一边以气候、环境议题作为打压他国的工具,操弄国际舆论,指责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乃至直接干扰绿色产品和产业自由贸易投资,打断低碳技术转移扩散。“说得好听、做得难看”严重阻滞了全球减排进程,单边主义思维还在不断扩大气候治理赤字。


 解决问题需要的不是嘴炮党,而是行动派。事实上,从19世纪碳科学初步发展,到20世纪60、70年代人类开始反思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再到近些年大型国际会议频繁召开,应对气候变化已逐步成为科学上的共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技术角度看,通过大规模发展太阳能、风能及森林恢复,《巴黎协定》提出的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仍有实现可能。


可以说,气候治理不缺认知、不缺雄心、不缺方案,缺的就是有效落实。这些年,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但始终以最大诚意和决心承担自身国际义务,更以智慧和魄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相比于那些只顾拔高“调门”的人,这样的躬身力行显得尤为可贵。


从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到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再到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了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中国的绿色行动扎扎实实、可观可感。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研究显示,全球平均悬浮颗粒暴露量减少的90%以上来自中国,对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据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放眼广阔华夏大地,借绿生金、生态共富的故事比比皆是,低碳出行、绿色社区、生态城市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基调。生态发展涉及多个复杂系统的转变与革新,实现目标并不容易。但举世瞩目的中国生态奇迹,向世人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中国格言,展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智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早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写入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确认了发达国家历史排放责任。如今形势愈加严峻,更需要发达国家真正拿出态度、拿出行动。以更大视野来看,“多边主义是唯一出路”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全人类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才能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


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声音纷纷扰扰,但地球发出的信号没有人可以无视。期待COP29能推动各国进一步落实减排目标,为应对气候危机带来更多新希望。


撰文:关末,图源:视觉中国



长安街知事
提供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脑补有趣有料的政治常识。一群接近核心的小编,给你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