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岩脚镇金星村
金星村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西北部,由原来的金星村、水屯村合并而来。金星村东临水寨村、阿岔村、井中村,南与那洒村、群峰村隔迴龙溪相望,西接沙地村、高峰村,北和偏坡村、落龙村相连。总面积5.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60米。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寨。截至2023年底,有666户3084人。
新中国成立前,金星村这一带被当地人称为阿岔联堡,属于郎岱县黑糖乡,源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保甲制度。1950年至1951年,金星被命名为“红星营”。1952年,设金星大队、水屯大队沿至2004年。2004年,撤大队建村,金星村、水屯村合并为金星村。
金星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总耕地面积4620亩,其中650亩种植猕猴桃,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另种植小黄姜300亩,葡萄56亩,红香椿120亩,桂花树等绿化苗圃42亩。在养殖业上,肉牛养殖400余头,其中村集体养殖场30余头。生猪养殖1500余头。淡水鱼养殖水面面积12亩。
金星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村全部用上正常、安全的自来水。村民小组组组通公路,庭院全部硬化、串户路全部通达。截至2023年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积高达98%。境内安装了228盏太阳能路灯,覆盖绝大部分村寨。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网络信号全覆盖,广电网络宽带全覆盖。
1994年,金星村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2000年、2013年,两次荣获“市级文明村”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2021年,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金星村航拍
村落的形成
金星村最早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沿着茶马古盐道而来的江浙一带盐商,由于疾病等多种原因滞留此地,然后经过数代繁衍形成了村落。
据《六枝特区志》载:六枝特区的古道,距今已有2000多年。《安顺府志》载:“蒙所同南夷道,咸置邮亭。大事表曰‘元光六年(根源129年),南夷始置邮亭’,是矣。”......明代,郎岱北部的岩脚羊场,有古道通毕节和大定。清代以后,这两条古道成了主盐路。六枝境内的茶马古道,东起黄果树、坡贡驿,经郎岱厅城、毛口驿至普安州的阿都田驿、白沙关驿通往云南。同时,古驿道向南、北延伸,在岩脚镇与落别汛、六枝汛、岩脚汛交通要道相汇,与安水盐道(安顺府至水城厅盐道)相交,形成以郎岱古城、岩脚古镇为集散中心的古道路径。
金星村的茶马古盐道,就是黔中通往水城厅盐道的必经之路。不少过往盐商路经此地,由于舟车劳顿、水土不服等客观因素导致身患疾病,抑或因营生艰难不愿再做贩盐生意,干脆就在金星安顿下来繁衍生息,慢慢就形成了村落。
另一种说法是金星村汪家街,是金星村最早的自然村落,由汪姓始祖大约在公元1481年从江浙一带沿着“苗疆走廊”来到此地,发现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但土地肥沃,还平坦宽阔,水资源又很丰富,就扎根下来。
“苗疆走廊”亦称“古苗疆走廊”“苗疆文化走廊”“西南国家走廊”。这是2012年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首先提出的一个文化走廊概念。指的是元代1291年新开辟的一条连接湖广(今湖南、湖北等地)经过贵州至云南、东南亚、南亚的一条“官道”及其支线,全长近三千里,涵盖了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苗疆走廊”现已列入中国五大“民族走廊”之一(即藏彝走廊、河西走廊、南岭走廊、苗疆走廊、武陵走廊)。
相传汪姓始祖沿着“苗疆走廊”来到此地时,见此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就停顿下来。这样的停顿有说是暂住休息,也有说是伤病原因。由于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路途又十分遥远,无论是暂住休息还是伤病,都意味着长期的驻足。为了生计,汪姓始祖就在商旅途经之地搭棚坐锅经营起馒头等以吃食为主的营生。
随着时日和人口的增长,汪姓始祖又在大片荒芜的土地上种粮食,生产大米、糯米、包谷等作物,并制作成糍粑等食品售卖。来往客商到此都会停顿休整,此地逐渐成了“苗疆走廊”上的一处驿站,因售卖糍粑,由此得名“粑粑街”。如今的汪家街,仍然可见当初驿站遗址“粑粑街、大屯上、观音山”等古建筑群,可做实证资料。
而后,沿着“苗疆走廊”来的还有付姓、周姓、尚姓和赵姓等,人口增至几百人,逐渐形成自然村落。现在金星村人口汉族占比为97%。
供稿:陆先平 杨绿洲
图: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江弢
编审:骆启
编辑: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