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Vue.observable
,这个问题其实在Vue 2和Vue 3中都有一定的不同。最近在面试中看到一位面试官问候选人:“你对Vue.observable
了解多少?能说说看吗?”
这个问题其实考察的内容不少,包括Vue响应式机制、状态管理技巧,甚至还有跨组件通信的理解。那么,接下来我就深入聊聊Vue.observable
的应用和实现原理,顺便也帮大家梳理一下这个概念。
在Vue中,observable
字面上是“可观察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用Vue.observable
把一个普通对象变成响应式对象,从而触发视图的更新。在Vue 2中,它允许我们创建一个响应式对象,用于跨组件间的状态共享,比如不用vuex,也能让一些简单的状态在多个组件间同步。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状态对象:
// 创建一个响应式的state
const state = Vue.observable({
count: 0
})
在这个例子中,state
就是一个响应式对象,我们可以直接在组件中引用它。因为是响应式的,所以对count
的修改会触发依赖更新,类似于Vue实例中的data属性。我们来看看它的用法:
<template>
<div>
<p>计数:{{ count }}</p>
<button @click="increment">增加</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state } from './store.js' // 假设状态放在一个独立的文件里
export default {
computed: {
count() {
return state.count
}
},
methods: {
increment() {
state.count++
}
}
}
</script>
通过这样简单的设置,我们在任何需要同步这个count
值的组件中,都可以直接访问state.count
,实现跨组件的数据共享。用这个小技巧,避开了父子组件复杂的传值,也避免了过于笨重的状态管理工具,比如Vuex,非常适合简单的场景。
如果你对Vue的响应式机制有些了解,可能会知道Vue的响应式是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的,这也是Vue.observable
的核心。它的实现逻辑在src/core/observer/index.js
中,通过observe
函数来决定是否将对象转化为响应式对象。我们来看看核心代码片段:
export function observe (value, asRootData = false) {
if (!isObject(value) || value instanceof VNode) {
return
}
let ob
if (hasOwn(value, '__ob__') && value.__ob__ instanceof Observer) {
ob = value.__ob__
} else if (shouldObserve && !isServerRendering() && (Array.isArray(value) || isPlainObject(value)) && Object.isExtensible(value) && !value._isVue) {
ob = new Observer(value)
}
if (asRootData && ob) {
ob.vmCount++
}
return ob
}
这段代码通过检查对象类型和条件来决定是否进行响应式转换,最后通过Observer
类将对象转化为响应式数据。
接下来看看Observer
类的关键实现:
export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this.dep = new Dep() // 用于依赖管理
def(value, '__ob__', this) // 定义不可枚举的__ob__属性,标识该对象为响应式
if (Array.isArray(value)) {
this.observeArray(value)
} else {
this.walk(value)
}
}
walk (obj) {
const keys = Object.keys(obj)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defineReactive(obj, keys[i])
}
}
}
在Observer
类中,我们通过walk
方法遍历对象的每个属性,用defineReactive
定义响应式属性,而这个方法才是真正实现响应式的关键:
export function defineReactive (obj, key, val) {
const dep = new Dep()
let childOb = observe(val)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function reactiveGetter () {
if (Dep.target) {
dep.depend()
}
return val
},
set: function reactiveSetter (newVal) {
if (newVal === val) return
val = newVal
childOb = observe(newVal)
dep.notify()
}
})
}
这个代码的核心在于Object.defineProperty
的get
和set
方法。在get
时,记录依赖(即哪个组件依赖这个数据),而在set
时,通过dep.notify()
通知依赖的组件进行更新。这样,当Vue.observable
创建的响应式对象属性发生变化时,会自动触发依赖更新,刷新相关视图。
在Vue 3中,Vue.observable
被reactive
取代,reactive
不仅更高效,还引入了Proxy。使用Proxy的好处是它能监听更细粒度的操作,比如新增或删除属性,而不需要像defineProperty
那样逐个属性绑定。Vue 3的响应式实现更为灵活,性能也有显著提升,减少了Vue 2中存在的一些限制。
在Vue应用中,observable
非常适合在简单的场景下用于跨组件通信。比如,我们需要一个全局状态对象,但不想引入Vuex这种相对“重量级”的状态管理工具。使用observable
能快速实现这样的需求,而且代码量少,逻辑清晰。
比如,我们在项目中经常会有一个共享的状态对象来保存当前用户的信息:
// userState.js
import Vue from 'vue'
export const userState = Vue.observable({
name: '游客',
age: 25
})
export const userActions = {
updateName(newName) {
userState.name = newName
},
updateAge(newAge) {
userState.age = newAge
}
}
然后在任何需要的组件中,我们可以直接使用userState
中的数据或userActions
中的方法进行状态更新。这就轻松实现了组件间的状态同步:
<template>
<div>
用户名:{{ userName }}
<button @click="changeName('新用户')">修改用户名</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userState, userActions } from '@/userState.js'
export default {
computed: {
userName() {
return userState.name
}
},
methods: {
changeName(newName) {
userActions.updateName(newName)
}
}
}
</script>
所以,如果面试官问你“Vue.observable你有了解过吗?说说看”,可以这样组织:
Vue.observable
是Vue 2中的一个API,用于创建响应式对象。它可以使一个普通对象变成响应式的,从而实现数据更新时自动触发视图更新。observable
非常适合在简单的跨组件通信场景中使用,无需借助Vuex等全局状态管理工具,比如在多个组件间共享简单的状态时,可以直接将状态对象变成响应式。Vue 3中这个功能被reactive
替代,使用了Proxy实现更灵活的响应式系统。在实现上,
Vue.observable
底层依赖Object.defineProperty
的get
和set
,为对象的每个属性添加响应式特性,这样在读取属性时会进行依赖收集,而在属性更新时通过dep.notify()
来通知依赖更新。此外,Vue.observable
的实现相对轻量,适用于简单场景,不会像Vuex那样有额外的状态管理配置负担。
目前,对编程、职场感兴趣的同学,大家可以联系我微信:golang404,拉你进入“程序员交流群”。
虎哥私藏精品 热门推荐 虎哥作为一名老码农,整理了全网最全《前端资料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