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释放了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度保障的强烈信号。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作为重中之重。新领域新赛道往往是“无人区”,亟须制度供给的同步跟进,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技术前沿性的前端产业,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成长初期,其孵化培育需要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呼唤耐心资本陪伴成长。
加强前瞻谋划和精准培育,指引耐心资本的投入方向。未来产业的发展范式是技术和市场高度不确定下的大规模试错,这让“往哪投”成为颇有技术门槛的难题。目前,江苏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已接近1700家,营收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但梯度培育、升级壮大是一个长期过程。对此,需要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谋划,在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培育链路,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结合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先行试点细胞和基因技术、类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集聚发展,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强化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做好耐心资本的压舱石。未来产业的全产业链韧性较弱,发展未来产业,政府是“引导者”和“护航人”。在2024年6月份已启动首批14支共506亿元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其中4支是未来产业天使基金)的基础上,完善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引导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向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聚拢。打造适配未来产业发展的基金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优化未来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形成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增长机制。
鼓励多元投资和模式创新,扩充耐心资本的社会来源。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多层次、差异化的资金需求,加快构建集产业基金、天使投资、融资担保等于一体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与科创项目线上线下常态化“面对面”联通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加大提供“广覆盖、长周期、弱担保”的科创信贷服务,通过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平台等模式创新,有效解决科创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错配问题。持续推动创业板、科创板和区域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引导更多面向科技型企业的社会资本成为耐心资本。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涌现出数据、算力、低空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突破了传统资源要素约束条件下的产出极限,拓展出经济增长新空间。
建立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催生了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方式。促进数据资源优化配置,尽快出台江苏省数据条例制度,让数据要素供给、流通、开发利用有章可循。在法律框架下,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平衡经营主体的权责和利益,规范各经营主体对数据的合法使用。完善省数据中心和省数据集团公司“管”“运”协同的机制,建设全省数据产权登记体系,推进数据资产分类分级管理和评估制度,探索符合数据要素特性的价格形成机制。
搭建动态共享的算力资源网络,提高算力供给能力和应用水平。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模型等行业应用不断深化,江苏的数据量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和算力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为解决行业应用中的“算力荒”,要整合各地分散的算力资源,加快构建“2+N+X”算力网络梯次多元布局,形成“双核辐射、苏中聚集、苏北突破、全域协同”的算力发展格局。将核心算力枢纽、云计算中心乃至边缘计算节点等各类算力设施互联互通,适度超前部署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云网融合、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算力基础设施。
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体系,谋划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随着新型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广泛应用,用户对低空空域资源的需求愈发迫切。江苏现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以及通用机场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三,但低空空域碎片化、可用低空资源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需按照“一个标准、一个平台、一套规则、一张网”建立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健全分层分级、军民融合、全域协同的空域资源配置体系,推进公安、工信、应急、气象等部门平台与低空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释放低空空域资源。充分发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航空制造业优势,打造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保障等多元业态的低空制造产业链,形成低空经济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构建群链企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企业创新能级裂变、产业升级蝶变,是提升江苏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根本路径。
整合省域链条,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江苏制造业集群存在着“群而不紧”“群不成链”等问题。江苏担负起率先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任务,制定实施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要依托3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南京智能电网、苏州生物医药、徐州工程机械等地标集群以及泰连锡生物医药、苏锡通高端纺织、通泰扬船舶海工等跨区域集群。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物联网、高端装备、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体系。
发挥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联动效应,塑造市场竞争优势。江苏现有50条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建立了5家准链主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重点企业的企业库。基于已有发展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制造业的行业领先地位,以价值链延伸为方向拓展合作广度,以产业链协同共创为契机提升合作价值,“一链一策”开展数字化协同改造,形成“前沿技术、应用场景、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的产业培育体系。发挥“链主”企业毗邻终端消费者和背靠生产性服务产业的优势,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形成深度协同、共生发展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打造若干全球技术策源地,从而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自主可控与迭代升级。
增加企业科技供给,形成未来产业聚集高地。深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发挥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效应,打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线性思维下形成的相对固化的分工模式,形成多学科交叉、多元性主体互动的集成化思维导向下的开放式创新。保持充分的政策弹性,营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创新生态,构建集“原创思想—技术开发—产品中试—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创新体系,有序推进“初创型企业+资金”“发展型企业+人才”“领军型企业+实验室”的梯度培育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