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新刊︱刘西川:选题新与破题准:社科项目写作及申报的两个关键策略

文摘   2024-11-02 12:22   湖南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出版单位:《写作》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政编码:430072

 电  话:(027)68752268

 电子信箱:writing@whu.edu.cn


摘 要

Abstract

高质量社科项目申报应聚焦于选题与破题。从对已立项目题目的分析以及作者申报的经验来看,“选题新”与“破题准”是写好社科项目申请书、提高社科项目申报工作效率和立项成功率的关键。选题就是结合理论和实践,通过添加限定语,限定问题的问域与答域,以提出、表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即问题。“选题新”是指既有知识或者既有研究回答解释不了的新问题,破题是针对问题提出分解问题的思路与解决问题的预设。“破题准”不仅要针对问题,给出新的问题解决逻辑,还要将其与已有研究中问题的解决逻辑进行对比。选题与破题依靠的是思考,思考可以通过文字,边写边想;也可以通过画图,对问题进行分解。



选题与破题之于研究项目申报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前者关系到研究创新性,后者关系到理论基础与结论,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社科项目”)申报。根据笔者的观察,社科项目近期申报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选题新,另一个是破题准。所谓选题新,是指问题及其相关的理论视角与现实原型都让人感觉到是“新”的,简言之,就是所研究的问题和当前发生的新事物、新现象或者新矛盾紧密相关。所谓破题准,就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问题分解与问题解决的具体思路和初步预设,表现在本子和语言上,就是目标明确、简洁明了,且能高效传递信息。


遗憾的是,从社科项目申请书来看,目前在选题与破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突出的。如:从选题来看,本来应该围绕新时期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展开,但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一些申报者选出的问题缺乏新意,反映出理论视角或意识方面的陈旧。从破题来看,有些申报项目热身太慢、磨磨唧唧,不能做到“开门见山”,这一方面反映出选题不够成功,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申报者还没有将问题分解思路和问题解决预设考虑清楚。如果选题不能做到新,题目就难以吸引到评审专家;如果破题不能做到准,内容就难以“征服”评审专家。选题新和破题准对申报者而言,就是有效率的社科项目申报,而对评审专家而言就是有效率的社科项目评审。


本文旨在阐述社科项目申请书写作及申报中选题新与破题准的重要性以及追求选题新、破题准的具体策略。其中,有关“具体策略”部分,更多的是笔者个人的一些经历与体会,仅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文集中讨论的是选题与破题,尽管选题与破题也会涉及社科项目申请书及其写作的其他方面,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但这些并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第二,关于社科项目申报,本文的探讨范围主要集中在经管领域,涉及“理论经济”“应用经济”“管理学”三个学科。


一、近期社科项目选题与破题的特点

及应对态度

选题,选的是科学问题,它是准备、撰写社科项目申请书的基础。科学问题是在特定时期,研究者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既有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选题对研究者的要求就是,提出新的问题;破题对研究者的要求是,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初步的“答复”。这个“答复”是在理论上解决问题的初步预设,该预设区别于既有知识,它应能贡献新知识。从作者的申请经历来看,如果从创新性来判断、评价一项社科项目申请书,选题与破题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选题和破题是否有创新,需要从其与已有研究的比较来看。


通过整理、分析近期(2021—2023 年)社科项目立项名单,笔者发现这些立项项目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选题新,大部分立项项目的选题都是往年看不到的,角度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另一个是破题准,从大部分立项项目的题目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快速地告诉读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被解决的。


(一)社科项目申报的近期特点:选题新与破题准

1.选题新

笔者认为,观察、拆解、分析社科已立项项目的题目是认识和掌握“选题新”的一个“窍门”。为把握近期社科项目在选题方面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笔者认真研读了近三年社科经管类立项项目名单,并从自己熟悉的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管理学三个学科中遴选出9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见表1)。限于篇幅,每个学科每年仅选了一个立项项目题目进行示例。


表1 近三年社科经管类

代表性立项项目的题目示例


上述9 个选题具有四个共同点。第一,选题从现实世界出发,关注新事物,题目中的“问题原型”都是当年及近期国民经济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以2021 年为例,所关注的新事物分别是:“规模性返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卡脖子’技术困境”,可以说很接地气,时代气息明显。第二,研究切入点角度新颖,让读者一眼就能感受到选题新,如:“风险冲击视角下”“数据资产化”等。第三,使用限定语将选题的“新”表达出来,题目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如:“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网状扩散机理及防控对策研究”,其中,在问题范围,用“地方政府”和“隐性”对“债务风险”进行限定;在问题回答方面,用“网状”对“扩散机理”进行限定。第四,题目中所包含的研究问题能向读者提供新的信息预期。如果作者不做这项研究,就很难得出这些研究发现。对读者而言,这些研究发现是很重要的,因为既有知识难以为这样的研究问题提供有效的解答,促使读者很想知道这些研究发现,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吊胃口”。表1中有关“灰犀牛”“新能源人民币”等选题就具有这种特点。


观察这些项目,可以发现大家非常重视新事物及其所“表征”的新问题。如在2023年的立项项目中,至少有7项和“专精特新”有关,分别是:“基于资源编排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机制研究”“平台依赖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风险及防御机制研究”“专精特新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机制与对策研究”“数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双元创新的机理及路径研究”“数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化的机制探索与实现路径研究”“数据要素驱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机制即对策研究”“数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研究”。选题新,本身就意味着,要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炒冷饭”。“炒冷饭”是指重复研究同一个老问题,即所提出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且该问题在已有研究中可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展望2024年及接下来的社科项目申报,诸如“新质生产力”“千万工程”等都将是选题的热门话题。


2.破题准

为把握近期社科项目在破题方面的特点,作者从2022 年度社科立项项目中,挑选了6 项,对项目中的“问题”与“问题分解”及其关系进行了拆解,限于篇幅,理论经济、应用经济与管理学中各选了2项,具体见表2。


表2 2022年度6项经管类科

科立项项目的破题示例


既然是破题,首先,所破的问题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如表2所示,这6个选题都有明确、具体的问题,如:就业极化、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农民数字素养鸿沟等。一般而言,在社科项目申报的过程中,破题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针对问题,给出问题解决办法的预设,这是“本”;第二层含义是,从形式上看,破题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限定。破题就是要针对问题的“问域”(即提问范围)给出有针对性的“答域”(即回答范围),即要将问题与问题解决对应起来,这个对应的重点在“回答范围”上,即要通过限定,将“答域”确定下来,或预设出来。通常,看破题准不准就是看这个对应是否科学、合理。


从破题来看,上述6 个选题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题目中所包含的问题与问题解决是对应的,后者是为了解决前者,如:“数字经济下就业极化的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中的“就业极化(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信息助推机制促进公共治理有效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的“公共治理有效性”与“信息助推机制”;“金融科技破解小微企业信贷供求错配困境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中的“小微企业信贷供求错配困境”和“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第二,从题目来看,针对问题,不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预设,如题目中的“治理对策”“作用机制”,还提出了问题分解的具体思路,如“数字经济下就业极化的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中,将问题分解为“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两部分;“农民数字素养鸿沟的形成机制与弥合路径研究”将问题分解为“形成机制”与“弥合路径”。第三,针对问题解决的限定语表明了这项研究与已有研究的不同,这是破题准的关键。在表2的6个题目中,最突出的是“供需收缩下服务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链式’纾解机制研究”中的“链式”纾解机制,单从字面意思看,就感受到了其破解方式的与众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近期社科项目申报选题与破题方面的分析与判断,主要基于立项名单中的题目展开,可以说其启发性要大于严谨性。


(二)新时期社科项目申报的正确态度

浏览近期社科立项项目名单之后,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社科项目在选题上更加强调“新”,关注的都是近期国民经济社会中的重要问题。显然,那种把往年的本子改一改就继续申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的形势背景下,要想成功申报社科项目,就必须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误将“吃老本”当作了有研究基础。有些选题甚至都是重复的,属于老生常谈。还有一些选题属于去年做什么,今年还继续做什么。这说明一些申请者对选题新和破题准仍然不够重视。


对此,正确的态度是:不能回避“选题新”与“破题准”这两个难关。具体而言:


第一,加强思考。在选题方面,加强围绕限定语的思考;在破题方面,加强对问题解决预设的思考。


第二,重视文献综述。其作用是,判断申报者所关注的具体问题是否是已有研究所不能回答的。因此,在针对问题的问域与答域的限定过程中,申报者必须跟踪学术前沿、反复查询相关文献。


第三,关注新事实与新现象,从现实问题入手来猜想、界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将要被研究的问题。


第四,研读、揣摩成功立项的社科本子,了解社科项目选题、破题的要求和特点。


只要申报者认真地思考并且完成选题新和破题准这两项具体工作,社科项目申报将会越做越自信。这种自信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要一味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与加持,要靠自己,选题新和破题准应有个性化的一面,即使找人帮忙修改完善,申报所搭建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架构应是不变的;另一方面,越自信越愿意写,写到最后,自己都会对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结果感到满意。


针对一些申报者在社科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困难,有必要加强对社科申报选题新与破题准工作思路的引导,这对于满足国民经济社会战略需求,回答时代之问,避免社科项目研究中低水平的重复或模仿,增强社科项目的创新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科项目选题新的含义、表现及做法

(一)选题新的含义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或者是已有认识之间的分歧。之所以会产生新问题,是因为选择了新的理论或理论视角。选题很重要,既需要以现实问题(与时俱进的、新的)为导向,还需要以理论问题为导向。好的社科项目研究应是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统一。


选题就是提出、表达问题,即提出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提炼的过程。在本文中,笔者对“选题”进行了技术化处理,选题就是一个对问域与答域进行限定的过程,只不过,这个“限定”既需要考虑与此相关的元问题框架,还需要考虑与此相关的现实问题,更需要与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因为问题新不新,需要根据文献综述来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限定主要依靠的是理论和现实原型问题。


选题要有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相对而言,小的题目更容易新一些,因为其更具体。选题新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所选的问题是已有研究不能解决或解释的,这一点需要文献综述来“背书”。选题新,本身意味着不能重复老问题。需要思考的是:既有知识回答不了的“新问题”新在哪里,新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第二层含义,是指选题要有新的“元素”。通常,经管类社科项目选题属于“非原创式”创新问题。针对此类选题,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找原型问题和理论基础。但是,仅找到原型问题是不够的,还要分析具体环境在理论层面所带来的前期研究未考虑或无法有效处理的新特性、新挑战。针对后者,需要在限定问题问域和答域的过程中,将这些“新特性”和“新挑战”考虑进来,这是选题的难点。从这个层面来看,选题新的“新”,是指对这些“新特性”和“新挑战”的考虑和引入,以及与此对应的限定语。


选题新之于社科项目申报的价值与重要性就是:既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和应对,还有助于新知识的获取。这是追求选题新的理由所在。


(二)选题新的具体表现

应该看到,社科项目选题越来越与时俱进,越来越强调新意,越来越突出现实问题导向。国家社科项目必须聚焦于解决国民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新时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这个“现实问题”一般是“新的”;第二,要与时俱进,聚焦于新问题,“白马非马”,要说出“新”在哪里;第三,基于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能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在“研究输出”上的新见解,体现了新的研究发现的价值与意义。


1.选题新,体现在概括实践难题或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赋予了所关注问题新的价值

好的社科项目选题,应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重大战略需求,回答时代之问。做完了此类社科项目之后,对当前一些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就会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2.选题新,还体现在科学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

引入了新概念、新理论,这需要和既有研究进行对比,之所以会提出一个新问题,往往都是采用了新的概念,或运用了新的理论(或理论视角)。


3.选题新,与所研究问题具有极强时代性有关

科学问题有两类:一类可以称为“经典问题”,其多年“悬而未决”是因为理论依据、方法技术的局限性所造成;另一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者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称为“新问题”。这两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前者和理论、方法技术发展有关,后者和新问题有关。


4.选题新,集中体现在限定语上

一般情况,限定语是对问题的疑问范围的限定,还包括对问题的回答范围的限定。选题新,是指对问题的限定有新意。其中,所谓题目太大,就是指疑问范围的限定有些大了;而所谓题目不够具体,则是指对问题回答范围的限定有些笼统和模糊。相对而言,在选题环节,对此类问题(包括问域和答域)的限定范围越具体,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性就越强,相应的研究也越深入。


5.选题新,表明申报者来到了该领域的学术前沿

因为新问题往往代表了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是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或解释的。


(三)选题新的实操做法

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既不能只关注实践方面,以为只要观察到了一个新的事物或现象,新问题就是囊中之物了,也不能只关注文献方面,在文献堆里找问题,忽视了新的事物与现象对新问题形成的“冲击”。用“差距”来表达问题、体现问题新在哪里,这是从结果来看的。如果从过程,尤其是习得或训练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对问题进行限定,通过限定,形成一个“新”的问题。限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问题范围的限定(即限定“问域”),另一个是对问题回答的限定(即限定“答域”)。以立项课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网状扩散机理及防控对策研究”为例,从“问域”来看,将范围从“债务风险的扩散机理及防控对策”限定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扩散机理及防控对策”,其中的“限定”是“地方政府隐性”;从“答域”来看,将范围“扩散机理及防控对策”限定为“网状扩散机理及防控对策”,其中的“限定”是“网状”。


笔者认为,选题就是一个对“一般问题”加限定语的过程,这个加了限定语的“一般问题”就是平常所讲的反例或特例,体现为对已有研究的困惑或不满意等。通过加限定语,不断缩小问题的问域与答域,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具体差距”明确呈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新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限定?这里,推荐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将“一般问题”置于一个“A→B”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下,先思考影响B 的因素有哪些,然后思考在这些众多影响因素中,“A”是不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自己为何偏偏要关注与研究“A”这个因素。其中,有三个重要的步骤:第一步,从B 及其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对A 进行限定,找出与B 有关的A*,A*是A 的一部分。第二步,从A*及其与B 的关系,对B进行限定,找出与A*对应的B*,B*是B 的一部分。第三步,以A 和B 为参照,“限定”这一动作试图完成的工作是确定新的“A*”“B*”和“A*→B*”,此时的“A*→B*”代表的就是一个新问题,区别于“一般问题”(由“A→B”代表)。一些选题之所以给人笼统或泛化的影响,就是因为没有找到“A*→B*”,谈的基本是“A→B”。“A→B”与“A*→B*”的不同,就是加了限定语。加了限定语,保证了选题的问题是新问题,同时也使得问题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四)选题新的示例

社科项目申报一般有两类选题:单变量与双变量,其中双变量包括:自变量与因变量。关于选题新,一定要对申报项目题目中的关键词“敏感”。从选题来讲,有三类关键词需要注意:限定语、因变量与动词。这种“敏感”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关键词是否反映了新的重要现象与事物,这是现实问题导向的要求;第二,通过关键词,可以联想到什么理论,这需要从理论上来把握新现象和新事物,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要能从元问题分析框架来考虑;第三,如果要进行后续的猜想、拆解和起名字,关键词都是牛鼻子和基础。以2023 年国家社科申报指南上的题目为例(见表3),从限定语、因变量及动词三个方面来“体会”选题新,试图在此基础上阐述与把握选题新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表3 基于选题新视角的

2023年国家社科申报指南代表性题目


1.限定语

限定语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限制”,以此来体现“新意”。如表3 所示:“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及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设研究”中的“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中国增长动力研究”中的“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产业政策、区域布局和产业体系研究”中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研究”中的“推进县域为重要载体”,“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研究”中的“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些限定语将所要研究的问题与已有研究明确区分开来。


2.因变量

因变量一般就是研究的主题或要解决的问题或目标,选题新意味着因变量与众不同。在这个方面,“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模式和路径研究”中的“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中的“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内涵、实现形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凸显了研究主题的“焦点”及其特色。


3.动词

选题还涉及问题的解决,即采用什么机制或手段,尽管这是预设出来的。如表3所示,“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研究”中的“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研究”中的“深度融合”,“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统筹”,就反映了该选题中对作用机制与解决手段的预设。


从具体操作来看,选题要与时俱进,所谓的“新”集中反映在因变量上,这个因变量和新事物、新现象或新变化等有关,它既可以是某种更高的目标,也可以是某种困境或瓶颈。要想给人在题目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在题目中的“因变量”下功夫,反复思考:第一,题目中的关键词能否形象地揭示、概括这种新事物、新矛盾或新变化;第二,对于所关注的新事物、新矛盾或新变化,大家是否和自己一样都觉得非常有趣,值得研究。相比之下,老问题缺乏这种新鲜感和冲击力。


必须指出的是,选题新,需要“连根拔起”,即不能单独只从某个方面(如限定语、自变量、动词)来把握选题。这种新,是整体性的,是贯彻始终的,是需要体现在问题、机制、框架、思路等众多方面。此外,需要警惕两类“笼统”选题:一类是“加帽子”类,如“农业强国”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另一类是“有副标题”类的,如“基于什么视角”等。在写作时需要不断追问:是否将问题及机理的“特性”揭示出来了?


三、社科项目破题准的含义、思路与具体策略

(一)破题准的含义

破题,就是要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问题及其解决是核心,躲避和蒙混是无效的。对破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即这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2)对总问题的分解,即将总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在一项研究中,如果能将分解出来的子问题都解决了,就意味着总问题也得以解决。如果破题不准或不成功,就是破题思路及其预设的内容不准确、不具体,即这个“具体思路”和“初步预设”难以瞄准所提出的问题,好比射出去的“箭”不能命中“靶心”。所谓破题不具体,是指“具体思路”和“初步预设”缺乏具体内容。破题不准确和不具体,反映出了申报者思考还不到位。


1.问题解决的预设

破题需要针对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预设,即要给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手段又是什么。通常,在题目中破题有两种情形:①“目标+机制”型。题目的前半段是目标,后半段是机制;在这种类型中,目标与问题相连,也就是说,用一种机制来解决问题,最后实现目标。这种类型的破题难点就是要把问题找准,这个问题既能相连目标,又能用机制来解决。②“现象+路径”型。题目的前半段是某种现象(这个现象多是负面的,如某种困境或不利局面)及其形成机理,后半段是治理这种现象的路径。这种类型的破题难点就是透过现象,找到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说,这个“原因”是治理的基础。


要达到破题准的效果,就必须要找准问题,上述两种情形皆是如此。①题目破题准的第一重含义是,问题要能体现在题目中。②题目破题准的第二重含义还体现在后半段的“机制”或“路径”上,这里最好有一个非常“亮眼”和具体的“动词”来体现这项研究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手段。


什么样的题目才能算得上是破题准的题目呢?在笔者来看,就是最好能“造”两个词,一个管“问题”,一个管“问题解决思路或手段”。


2.问题分解的思路

破题还需对问题进行分解。通常,研究内容需要按问题或子问题来展开,问题要够分量,不能将一个问题翻来倒去地讲。要将所研究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来研究,研究内容部分关注的是几个子问题及其组合,不能只有一个问题,或者只是换了方法或不同的处理思路。如,有的申请书将研究内容分成五部分:(1)事实归纳;(2)理论构建;(3)机制检验;(4)效应评估;(5)路径完善。看似是五部分或模块,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并未将该问题分解开来。

从申请书来看,与问题分解对应的就是研究内容的“结构”。分解是指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子问题,然后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假说并验证假说。在研究内容这个环节,破题的关键是将问题分解:如果是“目标+机制”型,就需要将“机制”打开,如果是“现象+路径”型,就需要将“路径”打开。


(二)“求准”的破题思路

破题,就是要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问题及其解决是核心,躲避和蒙混是无效的。破题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重要环节:猜想、分解及起名字。其中,猜想是针对新问题和新机制的;分解是指要对问题与机制进行“总—分”。“起名字”看起来有些通俗,实则是理论提炼,它是理论创新的一部分。


1.对问题和机制进行猜想

按照“限定词”“因变量”和“动词”来整体性把握一项研究的“因变量”“自变量”和“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因变量”等三者应能反映选题的新。(1)如果是“限定词”新,则需要逐一将“限定词”的新贯彻到“因变量”“自变量”和“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中去。(2)如果是因变量新,则需要以此为基点,去寻找与之对应的、新的“自变量”和“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3)如果是“动词”新,这反映的是“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是新的,这就需要找到相应的、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2.对问题和机制进行分解

问题反映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某种“矛盾”的关系。机制代表的是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某种机制,它能解决上述“矛盾”。这种关系和机制不能用“只有一个”来分析,因为“只有一个”是“笼统”的。具体来讲,问题和机制需要分解,即问题和机制需要分解成子问题和子机制。判断破题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看能否将问题和机制合理地分解。一般情况下,是从“自变量”和“动词”来分解。例如:在社科立项项目“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中,需要将与“动力机制”对应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子问题,然后针对分解出的具体子问题,提出对应的子机制。


3.起名字

对问题和机制都要认真思考和提炼,起“贴切”的名字。例如,在“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中,可以提炼出三个具体问题,分别称之为“难嵌入”问题、“嵌入程度低”问题和“嵌入不持续”问题。机制同样需要起名字,对机制起名字,要关注题目中的“动词”,如“有机结合”“深入融合”和“统筹”等。


(三)破题准:以两个指南选题为例

所谓破题,就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问题分解与问题解决的具体思路和初步预设。其中,第一层准的含义,是指问题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对应应是“精准的”,它表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框架是“四平八稳”的。第二层准的含义,是指问域与答域前面的“限定语”之间的对应是“精准的”。第三层准的含义,是指这个准针对的是已有研究,破题准,找准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开辟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这里,选取2023 年社科项目申报指南上的两个具体选题,来阐述一下笔者在这方面的理解。第一个例子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关于这个题目,有以下认识:第一,因变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自变量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第二,目标和框架是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重点来研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第三,如果前期有绿色金融与水方面的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是,绿色金融只是水生态治理中的小的一个方面。第四,破题的关键是“统筹”,是“统筹了前面三个”,才能实现更好的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个例子是“我国乡村产业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在这个题目中,差异性是一个不容易处理好的因变量。理由是:(1)其理论性较弱,且难以找到一个有效的元问题分析框架。(2)差异性,与错配或失衡等不同,难以用指标来衡量好与差。(3)如果初始状态是“差异”,结果状态也是“差异”,就无法反映机制或机理作用的效果。当然,可以探索一种新的现象或事物及其特征,例如,可以不关注一般的“乡村产业区域差异性”,但可以关注“数字乡村区域差异性”。同时,改为“我国数字乡村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对“乡村产业的缩小”,并且“数字乡村产业区域差异性”折射出来的是数字技术是否“中性”的问题,即数字赋能是否有主观性和倾向性,是否天然倾向于“具有某种特征”的地区。


四、结语:做有问题、有创新、

有意义的社科项目研究

社科项目申报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选题更加求新,破题更加准确和迅速。一个好的社科项目申请书的题目应能达到:看一眼题目,就能大致了解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或所要实现的研究目标),以及对应的手段或路径等。如,有这样的一个社科项目题目:“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在该题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实现机制”是手段。


破题应更“准”。作者对破题的认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即这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二是对总问题的分解,即将总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在一项研究中,如果能将分解出来的子问题都解决了,就意味着总问题也得以解决。


就社科项目申请书写作及申报而言,选题与破题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从广义来看,选题是包含破题的,也就是说,在选题的过程中应考虑自己是否能破题。比较好理解的是,破题是针对选题来进行的,即先有选题后有破题。因此,必须将二者统筹起来思考、把握。这种统筹考虑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问域与答域。相对而言,选题更多考虑的是问域,破题考虑的是答域。要统筹选题与破题,就是要将问域与答域统一在同一个分析框架下思考。另一个层面是与已有研究的比较。问域与答域,都是针对已有研究的,之所以要限定问题的问域与答域,就是希望通过这种限定,将“既有研究已经解决的”从想要解决或解释的“问题”(通常,这是更大范围的问题)中去除,留下有待研究的那部分。这也说明,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问题导向之于社科项目的重要性

选题与破题之于社科项目申请书写作及申报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根据对近期一些代表性社科立项项目题目的分析,笔者阐述了对社科项目选题与破题内涵、要求及具体做法等的一些见解。选题的“题”是问题,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一个问题能成为待研究的新问题,要么是把握住了新的实践,要么是找到了新的理论视角。社科项目研究近期的一个趋势越来明显,就是要在现实问题导向的前提下,做精准的研究。这就要求在选题和破题的过程中,阐述清楚:问题分解的框架与思路、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已有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在本文中,笔者分享了自己关于选题新和破题准内涵与具体操作的见解。选题新,新在“限定语”上,限定语将要关注的问题勾勒和凸显出来,吸引到评审专家。破题准,要求能针对问题给出问题分解与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预设。破题准要能征服评审专家,靠的是这个“思路”与“预设”,即通常大家说的要有观点。在当前讲究效率的时代,如何能在第一眼、较短时间内,做到题目征服评审专家,就必须在选题新和破题准上下功夫。做有效率的课题申报,就是把钢用在刀刃上,关注选题与破题,追求选题新与破题准,在思考上下大功夫。做高效的研究,就得靠“想”,逐步完成题目、分析框架图、子问题模块、子机制模块等方面的设想。靠“命名”,完成个性化,脱颖而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思考与写作过程中,社科项目申报者应避免以下与“选题新与破题准”背道而驰的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计量实证方法技术运用研究。社科项目申报的不是计量验证中的方法技术问题,而是由现实世界中某个难题或瓶颈所引发的问题,该问题是实践第一线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关心的。当然,关注某种新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度量、更有效地估计的问题并不属于此类。第二种情形是形式化或套路化研究。在这类研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1)A 对B 的影响或效应;(2)将“A-B”的逻辑机理分类为“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或在A 和B 中间加入中介效应或调节效应等;(3)将问题处理为“A对B的影响、作用机理及政策路径”等套路。很多时候,“A”或“B”都是“黑箱”。形式化或套路化的症结在于,徒有其表,难有真问题之实。第三种情形是“加政策或时势帽子”研究。最近,选题上加政策或时势帽子的做法比较流行。推崇者的用意明显,希望以此引起读者的重视。这种加政策或时势帽子的做法,虽然能起到提供新研究背景的作用,但一般改变不了嵌于其中的问题却是旧的“现状”,可谓“一瓶酒,仅是换了酒瓶却没有换酒”。


(二)社科项目必须要有创新

社科项目必须要有创新。就申请书而言,其创新性集中在题目的限定语上,如“问题前的”,“机制前的”等。需要论证的就是这个限定语,要阐明加了限定语的新问题好在哪里,区别于已有问题的地方是什么,以及解决这个新问题的理论机理是什么。这就需要和已有研究或同类研究比较。


对创新性的破题能否成功,或者说破题是否准,就是看新的假说是否击中了问题的根源。创新性的破题有高低之分,其中,最厉害的破题体现在问题和问题解决思路与手段上。这两个都是思维层面的。其次才是为验证某个假说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等。


这种猜想集中反映在问题与假说上。从问题来讲,要能从文献或新事物中揭示已有理论为何难以奏效的原因。从假说来讲,则要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机制或路径。这种猜想有两个特点:一是可比性,即它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二是竞争性,与已有文献相比其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上具有优势。


(三)社科项目的意义体现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上

社科项目看重的是现实重大问题,所以选题必须新。与自科项目相比,社科项目更追求研究项目的实践价值与政策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社科项目应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这就要求近年准备申报社科项目的研究者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系统思考,这个语境包括理论、实践和政策等各个方面。


评价一项社科申报项目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该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何作用?社科项目要求做“有用”的研究,即基于研究结论,能解决现实重大问题,能提出有针对性、具体的政策建议。“针对性”是指,基于所得出的结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能针对选题中所包含的现实问题,这个现实问题一般表现为瓶颈、困境或障碍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选题工作没有做到位,基本上是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的。“具体”是指,针对问题,能根据结论给出具体的机制、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现实问题导向已成为社科项目申报的一个标志性“旗帜”。现实问题导向强调的是真问题,以此为基准,很容易区分出“真研究”与“假研究”。“真研究”一定能回应时代需求,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面对国家战略之需,就一定要向“假研究”说“不”,最典型的“假研究”就是脱离实际的研究。笔者相信,只要申报者将“选题新”和“破题准”落实在申报的过程与细节当中,就能完成高质量的社科项目申报,也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回应、破解国民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责任编辑:陈建军



* 本文刊发于《写作》2024年第3期。目录链接:《写作》2024年第3期篇目总览

** 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费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金融市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8/11042010017);

*** 为适应新媒体阅读,排版时将文中注释一并删去,详见本刊原文。




作者简介

刘西川,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写作》电子刊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畅读全文

本期文章已全文上线,欢迎阅读




排 版:沈钰洁

审 阅:郑宇飞

不会水论文
主打:体育学,学术论文写作,结构方程模型(CB-SEM, PLS-SEM,中介,调节),fsQCA, Meta分析;SCI/SSCI论文发表;学术吗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