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阳嵩县何村乡姜岭村举办了一场孝老文化节,村民史建新老人喜获“好婆婆”称号。史建新虽然没有文化,却将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博士,“一门双博”在当地传为佳话。
“不用功读书,在山里放一辈子牛”
姜岭村是一个小山村,全村人口不足600人。眼下,山上色彩斑斓,这个小山村显得更加漂亮、别致。史建新的家位于村北头,这个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两名博士。
谈及两个儿子,史建新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她今年67岁,小时候家里穷,自己没上过一天学。老伴儿王建文比她小两岁,高中毕业,当过民办教师。
虽然自己没文化,但史建新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经常向孩子灌输好好学习的思想。“不用功读书,将来在山里放一辈子牛。”史建新说,她这样教育孩子。
王建文对孩子的学习也很上心,他负责辅导孩子,晚上回来不管多累,也要过问孩子当天的学习情况。“他扮演严父的角色,孩子对他有敬畏之心。”史建新笑着说,正因如此,两个孩子从小自觉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两个儿子学习刻苦,双双成为博士
大儿子到乡里上初中、到县城上高中,离家越来越远,老两口对他的监督越来越少,让人欣慰的是,这孩子上进心很强,学习极为刻苦。
史建新说,大儿子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上高三那一年,因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孩子经常出现头疼症状。为给儿子治病,她每天凌晨5点起床熬制中药,坐公交车送到学校。她还跟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说好话、套近乎,便委托对方帮其儿子温药汤。这件事,她坚持了大半年。
大儿子被我省一所一本院校录取时,史建新、王建文夫妇内心的异常激动。史建新说,那时高校尚未大规模扩招,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
“小儿子的求学路径跟哥哥相似,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考上了大学。”史建新说,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供两个孩子上学不容易,“我和老伴儿都认为,即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不能一辈子困在这深山里。”
在王建文说,大儿子生活节俭,为帮家里减轻负担,上大学时坚持勤工俭学,上大三以后就不再向家里要生活费了。有一年,大儿子利用寒假给孩子补课,到了大年二十九才回家。小儿子上大学时国家政策更好了,申请了助学贷款。
王建文介绍,他的大儿子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小儿子成为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现任职于杭州一家企业。
为给母亲治病,儿子提出卖房
史建新说,大儿子结婚成家时,娶进门一个好媳妇,她和老伴儿十分满意。儿媳是儿子的高中同学。孙子出生后,她到宁波帮忙带孙子。
“儿媳孝顺、通情达理,不嫌弃我这个土里土气的婆婆。”史建新笑着说,她担心做的饭不符儿媳胃口,儿媳一席话说得她差点掉泪,“儿媳说,妈,不管咸淡都好吃,您过来帮我们带娃,我们感激您还来不及呢。”
多年来,史建新与儿媳从未红过脸,这是她获得“好婆婆”的原因。
两个儿子也很孝顺。5年前,史建新生了一场大病,病情严重,需要手术。大儿子刚贷款买房,小儿子还在上学。为了给她治病,大儿子打算把房子卖掉。“卖了房子,你们住哪儿?”她和老伴儿坚决不同意。后来,一家人想办法筹措了一些钱,解决了燃眉之急。
“小儿子很贴心。”史建新说,小儿子隔三岔五往家打电话,家里很多东西是他添置的。今年,小儿子还专门回家,带她和老伴儿到医院做了一次全身体检。
虽在城市站稳脚跟,他们依然心系家乡
尽管老两口的两个儿子已走出大山,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但他们依然心系家乡。
2020年年初,嵩县闫庄镇的大葱因为疫情滞销,老两口的大儿子在网上看到新闻报道后,自掏腰包向家乡的菜农购买了5000斤大葱、1万斤白菜,免费送给了村民。
“寒门不仅出贵子,还出孝子”“你们往后的日子不得唱着过?”……老两口因为“一门双博”在出了名,大家纷纷夸赞。
老两口的大儿子说,父母比较开明,尊重他和弟弟的选择,尤其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淳朴善良,明事理、辨是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现在,他们的大儿子带有数名博士、博士后,大多来自普通家庭。他认为,农村的孩子想要闯出一番天地不容易,上学是最佳的途径之一。他希望孩子们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开阔眼界的最好渠道,好好学习,人生会有很大不同。
来源:洛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