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志国团队WR|地下水排泄的季节动态:阐示长江下游小型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控制因子

政务   2024-11-28 08:31   湖北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钱畅 硕士生

通讯作者:于志国 教授

通讯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2801

亮点

• 受水力梯度和气候条件影响,位于低洼地区的天然水库表现出不同强度的地下水排泄。冬季地下水排泄强度达到最高,而春季和秋季则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时段。
 地下水排泄过程驱动的CH4、CO2和N2O分别占据小型水库温室气体总排放总量的31.23%、35.65%和11.26%。
• 地下水排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直接输送高浓度溶解性温室气体;二,通过输送营养盐、溶解性有机质影响地表水中碳氮负荷而改变C/N比及DOM种类和性质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产生过程和排放。

摘要

地形异质性是多种水体形成的关键条件,同时赋予相应地貌水力梯度差异,可导致地下水大量向上补给,如山区天然水库。长江下游地区小型水库资源丰富,这些水库在区域碳排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探讨地下水补给与碳循环之间的复杂联系意义重大。本研究选取中国东南部的典型水库,通过季节性的野外观测和微宇宙培养实验来阐明温室气体排放与地下水排放之间的关系。基于氡质量平衡模型,估算了地下水排放率在秋季为2.14±0.49 cm d-1,冬季为4.04±2.09 cm d-1,春季为2.55±1.32 cm d-1,夏季为2.61±1.93 cm d-1。地下水排放对水库中所有季节的CH4CO2N2O排放贡献率分别为31.23%、35.65%和11.26%。地下水主要通过直接输入碳和氮,以及改变水体的化学条件和DOM环境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冬季较高的地下水排放率影响了水体中的微生物活性和环境条件,包括C/N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强作用。本研究深入探讨影响长江下游典型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关键过程机制,并厘清地下水补给的重要贡献,本研究获取重要结果旨在为水体温室气体排放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为未来水圈碳排放量化及预测建模提供数据依据。

图文内容

图1 研究区域佛手湖水库地理位置和相应的野外观测采样点空间分布,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装置。野外观测与样品采集分别于2022年9月(秋)、12月(冬)、2023年4月(春)和7月(夏)进行。室内微宇宙培养参照野外实验量化的地下水排泄强度进行设置。

图2 季节性的222Rn浓度以及地下水排泄强度变化。根据采样时间,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的湖泊地表水222Rn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9.26±18.09 Bq m-3、106.27±31.88 Bq m-3、60.60±13.42 Bq m-3和56.86±22.93 Bq m-3。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的地下水222Rn浓度平均值分别为7619.50±2695.15 Bq m-3、8475.27±4141.16 Bq m-3、7805.47±1742.66 Bq m-3和7177.95±281.04 Bq m-3。根据氡质量平衡方公式计算得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的地下水排泄速率分别为2.14±0.49cm d-1、4.04±2.09 cm d-1、2.55±1.32 cm d-1和2.61±1.93 cm d-1。冬季是地下水排泄的热点时段。

图3 地下水与地表水中222Rn浓度(a)、溶解性的CH4浓度(b)、CO2浓度(c)和N2O浓度(d)的季节性变化。CH4、CO2和N2O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溶解性的浓度都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地下水中温室气体浓度大于地表水中浓度,这表明地下水可以作为温室气体的源。

4 不同季节地表水中222Rn浓度、溶解性的CH4浓度、CO2浓度和N2O浓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5 -气界面不同季节的温室气体的通量变化。CH4排放通量在秋季达到峰值,为4.02±3.51 mmol m-2 d-1,在春季为2.62±0.92 mmol m-2 d-1,而冬季(1.10±1.44 mmol m-2 d-1)和夏季(1.06±1.03 mmol m-2 d-1)的观测值较低。CO2排放通量显示出明显的的季节性模式,秋季和冬季作为排放源(分别为74.50±56.93 mmol m-2 d-164.30±41.61 mmol m-2 d-1),而春季和夏季则作为汇(分别为-21.10±10.14 mmol m-2 d-1-22.62±24.88 mmol m-2 d-1)。N2O排放通量在春季最高(0.0089±0.0071 mmol m-2 d-1),其次是夏季(0.0023±0.0071 mmol m-2 d-1),秋季(0.0009±0.0051 mmol m-2 d-1)和冬季(0.0009±0.0050 mmol m-2 d-1)。

6 温室气体通量(a.CH4b.CO2c.N2O)的主成分分析(PCA

7 有机质种类组分分析及季节性变化。其中C1组分的最大激发波长<250 nm,发射波长为424 nm,以胡敏酸类物质和富里酸类物质为主,这两类物质都属于腐殖质类,为陆地衍生。C2组分最大激发波长<250 nm,发射波长为330 nm450 nm,包含了少量络氨酸类物质、大量的富丽酸类物质,以及蛋白质-色氨酸样组分,这种存在类似蛋白质的荧光信号可能是由于新鲜生产的有机物质的多酚物质,色氨酸样成分与微生物生产和传递相关。C3组分的最大激发波长为285 nm,发射波长为570 nm,代表了胡敏酸类物质。在地下水排泄最慢的夏季,腐殖质类有机质占据47%,这表明当地下水排泄较少时,湖泊主要受陆地沉积物及汇流的影响。在春季和秋季,由于适度的地下水排泄的存在,使得蛋白质类的有机质占据主导,这表明适度的地下水输入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产与活动,进而促进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冬季的地下水输入量最多,但其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只存在少量的胡敏酸类物质。

8 微宇宙培养实验中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及碳氮相关物质浓度变化。CH4在无地下水排泄过程下的通量排放速率小于慢速地下水排泄和快速地下水排泄两种方式,且慢速地下水排泄的操作下,CH4所能达到的排放通量峰值最大,0.97 mmol m-2 d-1CO2在同样是慢速地下水排泄处理组的峰值最大。对照组、慢速地下水排泄组和快速地下水排泄组的排放通量峰值分别为156.50 mmol m-2 d-1185.20 mmol m-2 d-1135.28 mmol m-2 d-1地下水的扰动对N2O排放通量的促进作用随排泄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地下水的排泄过程会明显促进碳氮相关物质浓度的增加。C/N比在不同实验时期的变化较为明显。起初是无地下水排泄的对照组占据大的优势(0-18d),随后地下水排泄过程逐渐带动C/N比的增大,且较为慢速的地下水排泄能够使得C/N比更大。

不确定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野外观测,聚焦于季节尺度上的定量分析。然而,在日尺度上,温度和辐射强度的快速变化导致地下水流和相关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出现显著波动。先前已有研究强调地下水与地表水在日循环中的周期性、高频交互作用过程。因此,本研究旨在理解温室气体动态如何响应季节性地下水动态,同时认识到更精细的时间尺度研究将需要后续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实验。

本研究采用222Rn作为示踪剂来量化地下水动态。尽管考虑了氡质量平衡方程,但由于222Rn的3.8天半衰期、氡气测量仪的校准误差等因素,不确定性仍然显著。沉积物中的222Rn是地表水中222Rn的主要来源,以此作为222Rn的不确定性来源。假设地下水端元的222Rn活性和沉积物扩散与大气消散之间的差异存在50%的不确定性,地下水排放率的变异性范围在31%97%之间。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探索替代示踪剂来验证地下水动态。例如,氯离子示踪剂在淡水中稳定,植物吸收极少,并且可以在地下水、静态地表水和流动地表水之间转移。

研究结合室内微宇宙培养辅助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动态如何影响水生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虽然这些实验并未完全复制自然水生生态系统,但它们有效地减少了周期性环境因素变化和地下水监测误差。实验结果与野外观测得出的结论在解释上一致,有效为季节性地下水排放对温室气体动态的影响提供了补充证据。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71702,41877337)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对华高教中心互访项目资助。

作者介绍

钱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气象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2023年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誉学士学位,并获得推免资格。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过程及其水体生源要素周转的影响机制。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北大核心1篇,合作发表SCI论文2篇。

于志国,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领域为生态水文气象学/污染生态学。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合作撰写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担任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理事等多个学术组织和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德国巴伐利亚州对华高教中心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5,2021年)。

通讯邮箱:zhiguo.yu@nuist.edu.cn

推荐阅读相关论文

Jieyu Yu , Qianqian Wang , Benjamin S. Gilfedder , Chang Qian , Yueqing Xie, Giri R. Kattel , Kai Wang , Tian Zhan, Zhi-Guo Yu*. (2024). Is the impact of groundwater on lake greenhouse gas dynamics underestimat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ubsurface and ecological factors. Journal of Hydrology, 64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16942401062X


投稿、转载、合作、申请入群可在后台留言(备注:姓名+微信号)或发邮件至sthjkx1@163.com

【点击下方超链接阅读16个栏目推文】 
1.【直播】9.【院士】
2.【视频10.【综述】
3.【健康&毒理11.【写作】
4.【12.【Nature】
5.【13.【Science
6.【14.【WR
7.【固废15.【EST
8.【生态】16.【JHM

生态环境科学
最新学术成果与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