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一位共产党员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
清,是指清白、清廉。做人要清,为官更要清。“清”折射出的是为公、为民、为国;诠释的是清贫、清白、清政;绽放的是爱民、尊民、为民;反映的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官德、人格。
正,即正直、公正。《荀子·正论》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论语·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告诫季康子为政时自己首先要“正”,为政者起到表率作用,谁敢不正?这就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要正直、公正的为政理念和为官之道。
廉,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管子认为“国有四维”,即礼、义、廉、耻。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众多论述中,“廉”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政治评判标准出现的。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开宗明义:“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他认为清廉是善良、能干、恭敬、正直、守法、明察等“六事”的根本,提倡做人以廉为先、做官以廉为首的为官理念。
关于“廉”的论述还有很多,最早在《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其中“廉”被看作为官的九种素质要求之一。《周礼•天官•小宰》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六项标准内容不同,但均冠以廉、以廉为本,体现出清廉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率先把“廉”作为国家兴亡成败的四个关键词之一,提升到“国之四维”的高度来加以强调。
洁,其本义就是干净、廉洁。《说文解字》言“潔(洁),瀞也”,瀞就是净,意思是无垢秽,没有什么脏东西。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廉洁,自古以来便是为官者必备的美德,也是为官者的道德追求,更是为官者的行动自觉。
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品德之基。姚崇是唐玄宗的丞相,虽位极人臣,但守身如玉,他说“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明代于谦,调任后只携得“清风两袖朝天去”,从而“免得闾阎话短长”。清代于成龙为官数十年,却一生清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廉吏第一”。此外还有汉朝的贾谊、董仲舒,魏晋时期的诸葛亮、陶渊明,唐朝的魏征、狄仁杰,宋元时期的范仲淹、包拯、司马光、王安石,明清时期的张居正、海瑞、况钟等等,他们的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清白做人的精神和清廉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