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土路修缮平整,上下学路畅通无阻,小区公园焕然一新……近年来,在城市副中心多个街道乡镇,“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以“小而快”“小而美”的方式,精准解决居民家门口的烦恼。
记者从区发改委获悉,2024年区发改委已支持实施126个小微项目,覆盖全区11个街道和8个乡镇,改善副中心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
“微修补”带“大成效”
“以前这条路下雨了水都能没过小腿,别说老年人了,就是年轻人也不敢走,想去公园得绕一大圈。多亏了小微项目,现在周边小区居民逛公园方便多了。”云景西里社区书记王增福说。
去年10月,云景公园一期一标段竣工并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本是一件美事,然而,通往公园的最后一百米却不大方便。云景公园东门是云景西里社区周边1824户民众进出公园的主要门户,其连接云景西路的道路全长约228米。其中105米的路段未纳入云景公园规划设计,为未硬化土路,道路坑洼不平加上排水管道损坏,每逢降雨,这里便泥泞不堪,出行不便。
九棵树街道收到云景西里社区居民的诉求后,向区发改委申请了小微项目资金,经实地勘查后,将其列入支持范围。今年3月,经过一个月的施工,云景公园东侧破损路面被修复,两侧墙面也得到了修缮。另外,在道路两侧还进行了树木补种、路灯安装、雨水管道铺设等工程。现在的道路平整宽敞,周边居民到云景公园游玩更加便利了。
不仅如此,云景公园东侧道路修复后,还带来了良性的连锁效应。“没有改造之前,有些附近居民会把生活垃圾堆放到路的两边。项目完成之后,看到道路变的干净美观,居民就自觉不乱扔垃圾了。”云景西里社区工作人员何飞说。
小微项目聚焦于城市治理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小切口、小载体的方式精准施策。尽管投入小,解决的却是居民的身边事、急难事,往往能够发挥杠杆效应,带来“大成效”。
“小治理”创“大联动”
基层治理往往“小事不小,关联千丝万缕”,依托小微项目,通州区构建起居民和政府、社会、社区之间的互动、协调、互助格局,打造高效能基层治理引擎。
正值放学时间,潞城镇中心小学校区东大门处,家长们排队接送孩子,秩序井然。然而,几个月前,对于这所学校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上下学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潞城镇中心小学大门紧邻胡郎路,该路是连接潞城镇与通州主城区的重要交通动脉,日常车流量巨大,不少大型营运车辆频繁穿梭。鉴于该道路性质,无法增设减速装置,导致该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快且车流密集,学校大门前成为交通事故的易发区域。潞城镇教育办工作人员介绍:“学校门前的路段路面状况不佳,存在不平整现象。一到上下学的时间段,学校门口这条路就堵得非常严重。尽管实行了错时放学,安全隐患还是很大。”
为有效缓解学校大门前的交通拥堵状况,引导人流和车流避开繁忙的主干道胡郎路,今年1月,潞城镇中心小学中心校区向潞城镇政府提交了书面申请,计划在操场东侧增设一个供上下学时段开放使用的大门。
接到学校需求后,潞城镇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向区发改委申请小微项目资金,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经过现场调研,区发改委将其列为2024年度第一批小微项目。
在项目综合评估阶段,部分七级村村民对校园东侧增开大门的改造方案存在忧虑,担心会增加垃圾并带来交通拥堵。为打消村民顾虑,镇领导组织镇政府、村民代表等在学校展开现场调度会,经过各方协调,改造方案继续实施,潞城镇将组织相关部门加强交通疏导与环卫维护,确保村民生活不受影响。
依托申请到的47万元项目资金,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地施工,今年6月,潞城镇中心小学东大门“开门”了。学校东侧危墙被修补一新,学校门口还画上了“安全线”,建起了隔离带。“现在送孩子上下学不用再为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了。”市民刘女士说。
“小集成”促“大融合”
在实施小微项目过程中,区发改委围绕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并试行“小微项目+人大代表问政问需”与“小微项目+责师”等创新路径,构建起一套有效的政策“组合拳”,推动部门大联动,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
在永顺镇西马庄村,一条贯穿南北横穿京承铁路的地下通道,近期以崭新的面貌重新投入使用。这条地下通道一直是西马庄村及周边地区居民前往263医院就医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通道内的护板已因风化而斑驳脱落,墙面也因潮湿而腐蚀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通行体验,更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雨季,漏雨问题尤为严重,给过往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针对这一情况,区人大代表张兰香积极收集民意,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实际行动,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建议。区发改委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现场勘查与评估,最终将该通道改造纳入小微项目,并调配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改造工程自启动以来,历经精心施工,通道不仅更换了更加坚固耐用的阳光板作为顶棚,有效解决了漏雨问题,还全面升级了照明系统,确保通道内光线充足,夜间行走安全无忧。同时,墙面被细心地翻新粉刷,焕然一新,隔离带的更新更是进一步提升了通道的整洁度与安全性。“看到这条每天都要经过的通道有这样的改变,我们也觉得很舒心、温暖。”市民雷女士感叹地说。
创新机制,部门联动。杨庄22号院的小微项目就是“小微项目+责师”模式的生动诠释。杨庄路22号院位于杨庄街道北侧,该小区始建于2003年,拥有超过2000名常住居民。其核心部分是约3000平方米的中心花园区,它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设施逐渐老化,北侧土坡出现了大面积裸土,尘土飞扬;卵石沟容易积污且使用率低下。居民们多次通过12345热线反映问题,期望对中心花园进行改造升级。
为迅速响应居民需求,杨庄街道申请了“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的资金支持。区发改委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现场勘察和调研,并访问了许多居民以广泛开展调研。随后,迅速完成了审批流程并提供资金支持。项目还特别邀请了副中心责任规划师04组团的“新芽项目”团队参与设计方案。
公园的改造计划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设计团队通过举行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将卵石沟填平改为步道”“儿童活动区应远离机动车道”“想要增加能够遮风挡雨的廊道”……居民们的各种建议被设计师一一采纳,并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并予以实施。
目前,这个由大家共同出谋划策打造的公共空间不仅焕然一新,功能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北侧保留了现有的景亭并改建为带顶棚的家园长廊;原先的卵石沟被填平后改造成了环形健身步道;步道环绕的区域增设了儿童活动空间、党建共享园、棋牌桌及缤纷花园。南侧则保留了两侧的乔木和原有的乒乓球活动区,新增了羽毛球活动区和健身器械区。
五年来累计实施五百余个小微项目
小微项目已陪伴副中心市民走过了5个春夏秋冬。2020年,为更好地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通州区发改委创新性地启动了“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通过单个项目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民生小事,通过微更新、微利用、微治理等务实创新举措,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红利向基层延伸。在小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属地部门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通过多种途径倾听居民心声,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区发改委通过云端审核、部门联动等方式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政策效益最大化,确保小微项目能够迅速落地见效。
从初步探索到深度推进,再到持续优化,这些年来,通州区小微项目的数量和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累计实施了上千个小微项目。“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在深化小微项目惠民实效上花力气、下功夫,遵照民意实施小微项目,解决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陈施君 实习记者:何佳仪
摄影: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唐建
微信编辑: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