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伦理道德、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历史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延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样深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提供行为准则和道德指引的同时提升其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其成为兼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时代新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知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保持整个民族生机勃勃、繁盛不衰的文明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背景中形成的,正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正因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枝繁叶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首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国家富强的追求贯穿始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富国强兵的思想,《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憧憬的“上则富国,下则富家”都是国富民强的理想写照。其次,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虽与现代的民主概念有所不同,但也包含了早期朴素的民主理念。再次,在对文明的追求上,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对道德修养和社会礼仪的重视。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和《论语》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都对国家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和谐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在政治主张方面强调“君民一体,和合共生”,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和而不同”,在人与自然方面强调“天人合一”等都是和谐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写照。
在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法治社会构建的航标。首先,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早有体现。《论语》中阐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庄子·天下》中抒发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表达了精神世界的自由洒脱。其次,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平等思想。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指明一切众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次,在公正领域,历朝历代都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从战国时期荀子的“公生明,偏生暗”的告诫到唐代姚崇的“心苟至公,人将大同”的断言都体现了社会公正是治国之要、兴国之道。此外,在法治方面,传统中国十分重视法律制度。商鞅认为“治法明,则官无邪”,指出法律对官员行为的约束作用,荀子则更明确地提出“礼法并重”,相信只有通过礼法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公民修养的行为坐标。第一,传统文化中爱国的基因深植于血脉之中。《汉纪·惠帝纪》里记载的“爱国如家”,《左传·昭公四年》中记录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都凝结着爱国主义的情怀。第二,敬业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坚守的价值理念。南宋朱熹指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荀子认为“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皆展现了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职业态度。第三,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言必信,行必果”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再到“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都写满了社会交往中的诚实守信原则,始终如一地维护社会诚信体系。另外,友善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既有“同宗相济,守望相助”互助情怀,又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平等关爱,还有“仁者爱人”“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友善的价值观来指导个体行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养分,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知,但是仅仅有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层面的价值内化,形成文化自觉并加以践行。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文化凭借其自身的基因优势更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结合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有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承载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丰富、情理交融的民族文化沃土,让其有根可寻、有源可找。
引领当代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与方法。在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首先,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从历史典籍、中国哲学等多维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通过对《论语》《礼记》《道德经》等经典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正义、礼仪、和谐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相互印证、透古通今。其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诗词大赛、书法展览等,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通过讲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家风家训等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主体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作者:苏丹,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23LGMZX-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