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在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举办期间,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承办的“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顺利召开。本论坛聚焦于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展现生命科学前沿发展趋势与产业应用现状,促进基础研究、医学实践和药物开发者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助力生物医药领域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主任、
ECNU-SCDEI药品监管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博士 陈桂良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主任、ECNU-SCDEI药品监管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博士陈桂良分享了题为“药品监管科学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的报告。他强调,监管科学作为新兴学科,对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是应对科技、产业和健康需求挑战的时代产物,也是监管机构基于药品安全监管职责和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使命。他分享了SCDEI在药品监管科学方面所做的系列探索,包括为上海市相关管理规定提供研究基础、撰写《药品连续制造技术报告》、编著《制药过程分析技术应用指南》专著等。他还提到了药品审评核查数智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数字QA在提升自查自检能力,发挥合规抓手和桥梁作用的重要性。他表示,药品监管科学未来将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
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 张卫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在“原创中药新药发现的策略与实践”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创新靶标的发现路径主要包括生物研究、中药表型和人工智能三个来源。他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国际首个中药活性成分表达谱数据库-ITCM、靶向免疫微环境和代谢重编程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算法COIMMR、国际首个基于功能模块的药物筛选新算法GSFM等系列数据库和算法,在中药活性成分的靶标识别和药物筛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谈到,未来应充分利用我国独特的中药资源,坚持自主特色与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助力中国真正原创药的诞生。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 华雪蔚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华雪蔚对《中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进行了题为“构建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的专业解读。她表示,目前,我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源头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资源投入与配置待加强、监管体系配套制度需完善、创新生态体系要素需协同等系列问题。《中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是首部聚焦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蓝皮书,全书以大量客观详实的数据为支撑,由多位院士倾力指导、汇聚权威观点,深入访谈挖掘、把脉全链条转化生态方现状,精选呈现国内外典型转化平台实践案例。
《中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导,丹纳赫旗下生物技术公司思拓凡Cytiva支持撰写,其发布对促进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加强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院长 李济宇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院长李济宇围绕“医疗机构创新成果转化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和体会”展开了分享。他首先回顾了公立医院发展的历史沿革,建国以来,医院的功能和职责经历了多次变革,逐步从全科向专业化发展,目前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谈及集采时,他提到,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药品和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以降低医疗成本,这一政策的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脊柱类和关节类耗材的平均降价幅度分别达到84%和82%。他表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公立医院必须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持续推动医药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朱建伟
上半场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建伟主持。
医药先进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王健
医药先进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健的报告题为“渗透泵控释片制造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他详细介绍了渗透泵控释片的结构特点和药剂学优势,如实现近似零级体外释药、药物释放不受pH和胃肠道排空影响等。他指出,渗透泵控释片的开发存在多个难点,包括生产工艺复杂、关键辅料依赖进口、半透膜包衣工艺要求高以及质量控制严格等方面。他分享了其团队在关键辅料国产化、包衣技术改进、激光打孔与检查装备设计、大规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环保生产,为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放射医学与环境医学研究所书记、副所长 李建国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放射医学与环境医学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李建国就“放射性药物非临床评价现状与展望”展开分享。他谈到,放射性药物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肿瘤治疗中,放射性治疗药物因其精准清除肿瘤微小病灶的能力而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全球核素药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在放射性药物领域的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靶向α核素治疗药物非临床研发平台建设、内照射剂量快速计算TPS系统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推动放射性药物非临床评价和放射性药物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馨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馨欣作了题为“仿生脂质材料构建的脂质纳米载体用于药物高效递送的研究”的报告。她指出,设计新型仿生脂质材料,构建功能性脂质纳米载体,可实现药物在体内高效递送和精准释放,为推进纳米药物的临床转化提供新策略。脂肪纳米载体可用于化学药物、核酸、多肽等多类药物的递送,在肿瘤、免疫、心脑血管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其团队研发的纳米脂质载体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20项,获得新药临床和生产批件6项。她表示,脂质材料及脂质纳米载体技术的突破,有望为纳米药物带来新发展。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核酸药物研究院院长 苏晓晔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核酸药物研究院院长苏晓晔在报告“核酸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实践”中介绍到,近年来,石药集团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48.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2%。集团现已建立了纳米制剂、mRNA vaccine、siRNA、ADC、双抗/双功能融合蛋白、单抗、小分子、长效注射等八大创新研发平台,研发布局覆盖了转录调控、剪切调控、mRNA调控和翻译调控等多个方面,在小核酸领域推出国内第一台自主搭建高通量自动化筛选平台。未来,石药集团将持续以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双轮驱动,为社会、国家、世界创造更大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 郑宁
下半场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郑宁主持。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