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微阅读】张劭辉:政策性金融赋能开放型经济下新质生产力发展

财富   2024-10-29 18:17   北京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张劭辉 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9期

导语:政策性银行是贯彻配合国家战略的特殊金融制度安排,能够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包括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及技术研发初期向前一步进行支持、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发挥引导聚集金融资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国际化专业融资服务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国际分工愈加精细,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亟须发展与全球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博弈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中国进出口银行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发挥开放型政策性银行的独特重要作用,支持外贸及其产业链发展,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优势,以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供给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成为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对外开放能力的关键所在。

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拥有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庞大、贸易伙伴多元、物流体系高效、出口韧性好等综合优势,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与转化应用的沃土,具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重要标识,能够加速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升级,造就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锻造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硬核优势,推动我国贸易结构实现从“制造出海”向“智造出海”“品牌出海”转变,也将有助于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市场的连通性和开放性。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及贸易结构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攀升的重要保障。随着国际贸易格局演变,我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较难持续,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带来了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过度消耗、国外反倾销、部分领域产能冗余等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具有新质生产力特点、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发展条件的高附加值中间品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正日益成为“新蓝海”。在愈发激烈的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中,跨越国际贸易中的“低加成率陷阱”、打破价值链分工“低端锁定”、建立国际贸易新范式,需要发展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在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体系与国际供应链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新质生产力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赢得战略主动的有力举措。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浪潮兴起、贸易摩擦升级、地缘政治冲突多发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多重外部挑战和压力。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趋严造成贸易量下降,部分产品出现“以价换量”现象;美国“长臂管辖”限制了我国中间品转口贸易和间接贸易发展,“301”关税的提升企图削减我国商品市场份额并间接抑制对华直接投资;欧美实施“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战略谋求“脱钩断链”,企图通过“友岸外包”对全球供应链进行重塑;以国家安全概念实行高技术出口“小院高墙”的限制,对我国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卡脖子”,遏制打压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立足外贸及其产业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解决产业链短板、关键零部件、未来技术等领域的技术性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开放型经济下新质生产力的五大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也包括其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开放型经济下的新质生产力是在国际经贸深度合作背景下产生的,通过技术突破性创新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加强价值链延展性、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以推动贸易结构升级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拓展全新的贸易空间、区域贸易开放融合以提升国际市场的连通性,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驱动要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动能升级、要素优化,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合力,培育更多高科技、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产品,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跃升,塑造对外贸易新的增长极和先发竞争优势。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坚实基础。围绕全球价值链布局产业链,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筑大而强、宽而深、全而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链掌控力,并带动形成一批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支撑的外贸及产业链上企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奠定基础。

以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为鲜明特点。体现在贸易出口动能“换挡”,商品结构沿产业链价值链上行,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得到发展。外贸主体加快培育,民营企业生力军作用有效发挥。贸易市场更加多元化,东盟、拉美、中东、中亚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出口持续增长的重要合作伙伴,国际循环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

以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优势载体。以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承载了新质生产力特质,通过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和扁平化的交易渠道,满足了小批次、零散化、高频率的跨境贸易需求,吸纳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贸易,提升了贸易全链条全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出海搭建了一条高效便捷的新通道。

以区域贸易深度合作为重要支撑。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区域组织的深度合作,赋予区域贸易更多活力。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高水平建设,监管便利化、贸易数字化、通关绿色化等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宽领域、深层次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往来,为新质生产力出口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职能作用

政策性银行是贯彻配合国家战略的特殊金融制度安排,能够发挥市场经济“拾遗补阙”的作用,对商业性金融干不了、干不好的方面进行补位,与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更好支持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支持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及技术研发初期向前一步进行支持。科学研究是99次失败等来1次成功,新技术从萌芽到成为主导技术、走向产业化并创造价值,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面临着诸如“死亡之谷”“转折点”等一系列转换风险。科技企业技术新、风险高、资产轻、投资期限长的特点与传统银行稳健审慎的经营理念不相符,仅靠商业银行信贷往往难以满足科技企业特别是研发初期的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打头阵”作用,在企业技术研发试验初期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主动提供“第一口饼”,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一体化支持,待企业获得一定发展、技术成熟得到转化、满足其他类型机构风险偏好后,更多商业金融、社会资本陆续介入,共同支持实现更多“从01”的原创性突破以及从“1N”的渐进式创新。

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全球正在经历以6G、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重大技术的攻关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特点,所需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不能单靠社会资金、市场机制,还要靠政策性金融进行支持。政策性金融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为出发点,具有资金规模大、贷款期限长、盈利要求低、风险承受能力强等特点,能够以优惠的利率水平和融资条件支持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是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政策性资金就是要投向商业金融不愿进入、不宜进入的领域,比如,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培育壮大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活水,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潜力的释放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发挥引导聚集金融资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政策性金融具备直接扶植、首倡引导、虹吸扩张、补充辅助等作用,是引导聚集金融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可或缺的金融杠杆,具有促进、引领、保障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能够撬动更多商业资本和私人资本投入,共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推动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政策性银行也应立足职能定位,探索更多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比如,组建银团贷款,发挥聚合资源、分散风险、促进合作优势,助力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强化资本联动,开展“政策性贷款+外部直投”,通过增信效应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国际化专业融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畅通研发、生产、消费、出口的循环体系。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所面临的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往往更高且复杂,贷款融资的风险评估难度大,境外投资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出口买方信贷、国际经济合作贷款等产品复杂专业,需要专业的金融机构定向支持。进出口银行作为处于国际竞合一线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服务开放型经济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队”,具有长期深耕海外市场的优势,能够精准把握国际经贸形势带来的金融需求变化,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内外联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以贸易聚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良好联动效应。



立足开放型政策性银行定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强化政策性金融政治性、人民性,明确自身战略使命,找准发力点,扎实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着力围绕商业金融不愿进入、不宜进入的领域,打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开放型、国际化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外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做精做实科技金融大文章,激发关键性科学技术创新突破。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针对我国科技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战略科技项目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助力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化。从科技型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出发,持续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全方位一揽子金融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撬动作用,探索开拓投贷结合业务,将政策性银行贷款与其他形式的融资进行高效匹配,引导更多长期资金和风险投资加入,提升科技投资的市场活力。

服务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及先进生产要素引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新优势。巩固提升外贸银行专业优势,持续优化出口信贷、外贸企业发展贷款、供应链融资等特色产品服务质效,倾斜信贷资源全力为出口贸易护航,支持优势产品、高附加值中间品和成熟产业化技术出口。立足内外“双循环”,画好外贸产业和制造业同心圆,支持新型工业企业“走出去”,助力企业抢抓海外订单、开展海外并购、工程承包以及建设海外生产中心、海外仓,着力满足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需求。围绕外贸新动能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助力加工贸易提档升级,支持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全方位满足企业进口融资融智需求,重点支持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高标准支持外向型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发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优势,服务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对汽车、钢铁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关注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积极支持布局未来产业赛道,服务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全链条拓展场景金融服务,支持外贸产业“链主”企业及链上供应商深度融入全球性、区域性生产网络。因地制宜精准支持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结合区域特点支持支柱型、引领型、特色型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科创企业”一体化支持模式,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出口竞争力,助力打造区域开放高地。

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展海外出口渠道和生态圈。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优势产业集群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服务“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模式发展,支持企业通过跨境电商融入境外零售体系。支持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中欧班列重要节点城市等建设海外仓,提升海外仓体系化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壮大,提升服务中小企业出口能力。支持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依托数字提单、“单一窗口”、智慧港口等支持数字贸易发展,打造贸易“新引擎”。支持拓展中间品贸易,深挖出口潜能,密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为抓手,支持生产性服务贸易稳步增长,推动外贸产业布局“提档升级”。

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助力经济开放融通。加大政策性金融稳外资服务力度,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密切深度融入我国产业链,增进中外经贸、产业、技术合作黏性。服务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的培育培强,助力打造国际先进技术和外资集聚高地,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深入参与贸易伙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展会、论坛、交易会的平台作用,逐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参与度,助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切实抓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项成果落实,高质量完成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政治任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谋求新的合作机遇。

助力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走出去”,为贸易主体积厚成势作出贡献。强化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为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提供稳定融资支持,培育更多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小巨人”、解决“卡脖子”困境的隐形冠军。持续提升对初创型、成长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首贷、续贷投放力度,关注真正具有创新属性和长期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其成为具有产业主导力的科技型企业。围绕国际产业链分工,聚焦外贸及产业链上下游民营和小微企业生产、研发、出口等全周期融资需求,提供“转贷+直贷”多元化金融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活水。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9期




中国银行业杂志
《中国银行业》杂志(CN10-1167/F)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同意,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银行业首份全行业公开刊物,于2014年1月正式创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