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文章,我决定多发朋友圈
情感
生活
2024-01-23 08:01
四川
今天刷到“know yourself”公号上的文章《真心建议你,没事多发朋友圈!》。文章谈到,现在很多朋友都在朋友圈里“消失”了,留守在朋友圈里坚持频繁更新的,不是卖产品就是被迫营业为公司打广告。那些单纯分享生活发表感悟的,越来越稀少了。但一项有趣的研究证明,经常发朋友圈有利于身心健康。这项研究调查并持续跟踪了1200万名Facebook用户的使用状况,发现经常在社交网络上活跃的人,比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整体死亡风险降低了12%。本来准备只瞒几眼就把这篇文章划过去,看到这句话,惜命的我赶紧一字不漏地读完了。文章接下来总结了经常发朋友圈的好处:能够让自己感受到积极的情绪,感受到被爱、被支持,心情随之变得愉悦。即使发布消极的信息也有助于改善我们的负面情绪,朋友圈的电子“树洞”功能,可以使我们的压抑情绪得到有效释放。另外,发朋友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在电子时代,应该很少人会在本子上写日记了吧。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已经变成我们记录生活和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朋友圈中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人间百味,也可以在回顾自己的朋友圈时,重温经历过的难忘瞬间。这一点中年人特别有感触。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强,经历过的事情过了很久都清晰可见。四十岁以后,记忆力跟面容一并断崖式衰老。走过的地方、沿途的风景、遇见的人、说过的话、吵过的架、品尝过的美食……如果当时没有照片或文字记录,很多画面和情节真的就慢慢淡忘了。如果这些有趣或重要的经历都被记录在社交平台,我们就有机会再次体验曾经的心境。不管那些过往是幸福还是痛苦,都是我们真真切切存在和感受过的啊。所以,文章中说:使用的媒介能帮我们对抗遗忘,让我们在不确定的当下找到一份确定感。经常发朋友圈还有个好处是可以结交到更多的朋友。现在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多半是从朋友圈开始。如果对方分享出来的内容正是你的兴趣所在或者能打动你,那证明你们至少在某个方面比较同频。哪怕你们没有机会成为现实中的好朋友,但只要能在线上保持关注和交流,也能建立起一份链接。找到同类、多一些被理解和被认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体验。近几年我发朋友圈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一个月最多五六条,最少零条。平时遇到有趣的事,看到美丽的景致,读到优秀的文章,还是经常有发到朋友圈分享的想法,但很快就有另一个声音冒出来:算了,没多大意思。有时是顾虑太多,担心发出来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无聊、矫情。但四五年前的我不是这样。虽然我正式踏入朋友圈的时间比较晚(早些年一直喜欢用QQ空间),正好那几年在家赋闲带娃,有大把的时间看书、旅游、拍照,加上娃娃还小,养育过程中的趣事颇多,所以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素材,自然就成为了朋友圈的创作积极分子。现在回想起以前发圈的状态,不管是配图还是文案,都是用心去编排、处理的。当发布的内容得到朋友们的积极反馈,当看到评论区里一片热火朝天嘻嘻哈哈,心情着实很美丽。可以说,曾经的朋友圈虽然不可能百分百完全反映自己的生活原貌,但绝大多数都是我的真实记录和真情实感。大概是从重新进入职场之后开始吧,慢慢朋友圈就发得少了。不知道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不够丰富,还是前几年心情经常陷入抑郁的原因,总之,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度下降,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力变弱,分享欲自然受到影响。其实还是有很多感悟想发出来,但总觉得自己被一根无形的枷锁捆绑着,自由表达的念头刚升起就又被摁住了。就这样慢慢变成一个故作高冷、悲喜自度的中年人。这个中年人的自我修养时常告诫自己,不能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可以在QQ空间里为所欲为了。偶尔在朋友圈诈尸一次,也只是寥寥数语,仓皇现身又迅速隐去。朋友圈发得越少,写长段文字的能力也越弱,有时甚至简单地遣词造句都觉得困难。就连评论别人的朋友圈,用的词语也极度贫乏单调。“用进废退”在我的朋友圈得到了证实。有时看到圈里仅有的几个坚持分享的朋友,看到她们发出来的照片和生活状态,有喜悦有烦恼,有大事件也有小确幸,不管怎样,都能感受到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当下的关注,对自我和家人的负责。有些人虽然从来(几乎)不发朋友圈,但线下生活过得丰富充实,他们只是不习惯发圈而已。但像我这样在朋友圈里刻意压抑表达欲的人,在线下的状态也同样拧巴。表面无欲无求,内心却一直燃烧着被理解、被关注的渴望。那我何不回到曾经爽直的状态,想表达就发达、想发圈就发圈呢?我今天才意识到,自己居然从来没有去想过改变这个现状。我以为我的朋友圈会一直清冷下去。直到现在,我开始怀念它曾经的热闹与纯粹了。要重新成为朋友圈积极分子,就像要打开长久以来关闭的心门,还需要一点点勇气呢。为了记录、为了纪念、为了分享、为了交流、为了快乐、为了重新习得表达的能力……或者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选择在我自己的地盘多留下一些生命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