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上船!上岸!上网!

时事   2024-11-05 15:53   福建  


10月29日,东山县澳角村码头大风呼啸,钢制渔船集体归港,受台风“康妮”影响,渔事按下“暂停键”。


女渔民许亚雪难得清闲,和堂嫂沈金珠、姐姐许素梅聚在码头的海鲜交易市场谈天,绕不开的话题是不久前在这亲历的大事: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澳角村考察,和作为群众代表的她有过一次简短的交谈。



“总书记问我是做什么行业的,我回答是卖海鲜的。”忆起当时的情景,许亚雪依然难掩激动。“他接着问,现在妇女没出海吗?我说现在妇女不出海了,都在做海鲜生意,做电商,做民宿。总书记说这样很不错。”

交谈中

这群生活在海边的女人

经常用“人生海海”

来形容命运的变迁
但无论人生怎样起伏
她们总能抓住大海抛来的缆绳




上船

“竹排很简陋,大风大浪里,只有远远看见灯塔才安心”



“那个时候又穷又苦。”说话的是71岁的沈金珠,她是澳角村第一个上船出海的女人。望着远处的潮水起落,沈金珠忆起了和丈夫第一回划着竹排“讨海走船”的场景。


上个世纪70年代,因为家里穷,雇不起工人,沈金珠只能硬着头皮上船,和丈夫出海打鱼。


虽说从小在海边长大,但从未出过海的她内心依然忐忑。“第一次出海就碰到了大风浪,竹排摇摇晃晃,我吓得一直哭。”出海不久,沈金珠便开始晕船,吐得厉害,心疼她的丈夫打算返航。


“我不回去,没捕到鱼就没有钱,这日子怎么过。”为了生活,沈金珠咬牙坚持。小竹排在大海里飘摇,丈夫划桨,沈金珠放网、收网。看着满满的渔获,她兴奋得又哭又笑。


龙虎屿  本报记者 黄俊鸿 摄


行船走马三分命。“竹排很简陋,不像现在的钢质渔船有卫星导航那些好装备,出海之后,啥都联系不上,大风大浪里,只有远远看见灯塔才安心。”谈及往昔打鱼的日子,沈金珠有些哽咽。


看着眼眶泛红的沈金珠,心疼的许素梅握住了她的手。“素梅就命好咯,不用再出海了。”沈金珠说道。“人家微信名就叫‘幸福的阿梅’。”许亚雪一句打趣,三个女人笑出了声。




上岸

“渔获多了销售渠道,从码头就可以发往全国各地”


以舟楫为马,海洋为田的生活,56岁的许素梅没有经历过,妇女的工作从海上转移到了岸上。


每日拂晓时分,她和其他妇女一起,集聚在码头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男人收帆靠岸,满载而归。她们将一担担一筐筐鲜鱼扛卸上岸,分拣装箱过秤,或与上船收购的鱼贩子讨价还价,或拿到市场上卖,或准备加工成干货。


几十年来,许素梅见证着家里的小竹排换成大木船再升级为大马力钢制渔船,经历了从几个家庭合伙买船到拥有自己的船只。船只迭代更新,男人打鱼也越走越远,从近海向远海到深海。渔获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


随着低温速冻、快递冷链配送的兴起,澳角村海产品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广。


澳角村渔民展示从海上捕获的海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民网 李昌乾 摄


“捕捞上来的渔获多了销售渠道,从码头就可以发往全国各地。”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幸福的阿梅”又收到了几条订货的信息,她赶忙回复。




上网

“我们澳角,不仅有生猛海鲜,还有诗和远方”


在海鲜交易市场的另一头,37岁的林湖端正在摊位上与网友互动。此时的她用手机直播带货,一边回复网友留言,一边找有特色的海鲜介绍给看直播的顾客。


网络主播正在推介当地海鲜加工产品。人民网 李昌乾 摄


2016年,澳角村下大力气发展电商微商产业,林湖端“触网当主播”,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闻着海鲜味长大,对产品太熟了,网友都说我专业。”有着“先天优势”的林湖端,8年时间边做边学,渐渐闯出了名堂,组建了一支拥有11名主播的“娘子军”。“现在虽是销售淡季,但通过电商渠道,每天干货也能卖出2000多单,鲜货三四百单。”


直播带货上了轨道,林湖端又嗅到了发展旅游的商机。“这几年,澳角通过保护海洋生态,提升村容村貌,吸引了不少游客。”码头边上,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面朝大海,林湖端也把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兼职当上了旅游播客。


海边民宿风景秀丽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我们澳角,不仅有生猛海鲜,还有诗和远方,住海景民宿,观海上日出,体验渔家生活,可惬意了!”直播带货的林湖端,又按捺不住向网友推荐起了家乡。


临近饭点

林湖端下播回家

走出摊位

碰到了也要回家做饭的
许亚雪、沈金珠、许素梅
四个勤劳勇敢的澳角女人
彼此热情地打了招呼
正午阳光倾洒在她们身上


澳角海湾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摄



2024年11月5日《闽南日报》第1版




往期推荐


刚刚,金牌铜牌!他们来自漳州一中
漳州何明勇,出手了!
最新!这位漳州人,已升任福建正厅新职
:本报记者 方一凡 吴静芳 通讯员 欧东茵
一审编辑:叶祺敏 林颖
二审编辑:张晗
值班主任:林堃

闽南日报
漳州权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