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明朝礼部尚书——林士章(1559年探花)

文摘   2024-11-08 00:02   浙江  

点击选购《九牧林家》



明朝礼部尚书——林士章





漳州老牌坊——林士章尚书探花坊  


      林士章(1524—1600),字德斐,号璧东,漳浦县七都乌石大厅北平村(今旧镇镇浯江村大厅边北平)人。



▲尚书探花坊上的镂雕石刻  

嘉靖三十八年(1559),林士章一鸣惊人,联捷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名杨全国。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两京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终南京礼部尚书,万历皇帝御赐“忠爱”匾额。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林士章致仕归家,年仅58岁,不久,为避县城暄嚣,在漳州城东北十里的流岗附近建长桥土城隐居。


▲尚书探花坊上的仕官浮雕图案

长桥土城建在孚山南麓(今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桥头村),城高7米,宽1米多,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全城东、南、西、北,各建城门。

南门门楼刻着“迎台门”三个大字,左边落款为明万历辛卯年(距今四百余年),相传是明朝礼部尚书林士章所题。

  西门门楼是园拱形石结构,设有二道门,与南大门大同小异,城门顶刻着“孚兖门”刚劲有力的三个大字。

  北门城楼和东门城楼后来为防止外地人侵,楼内人便把两个大门砌墙堵死,至1958年已墙拆门废。在北门的残墙上,有株数百年的大榕树,至今还郁郁苍苍。

  城墙周长约千余米,东西直径约290米,南北直径约220米,城内成椭圆形,面积约有59400多平方米,建有一排排整齐的民居,住着数百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据说是林士章的后代。原有四座高大堂皇的四合院,因年久失修倒塌,只剩下几条大板石和改建的两座平房,除此以外,整个村落建筑尚保留原来的风貌。民居房前,有宽阔的广场,是百姓活动的好场所。据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大婆宝珠说,她孩童时,常在这里捉迷藏。城内那时还建有楼、阁、亭、台、水榭和花坛,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大庄园。

  土城的东南面有道九十九弯内河绕城流入九龙江(北溪),在城的西北面古时有条通往南靖、平和、长泰、华安和龙岩等地的主要公路,水陆交通非常便利。林士章尚书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兴建这座长桥土城是经精心选择的。(林士章衣锦荣归时,得到恩师赠送一橱珍贵的书籍,供他研读。士章好学,在翻阅恩师的赠书时,发现每页书中都夹着黄金箔。后来,他就用这些“黄金箔”建筑了这座土城。)

  林士章在“长桥土城”隐居生活了近二十年,才迁回漳浦老家,于1611年病故,埋葬在漳浦故乡。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清初,林士章的后代,经不起匪盗骚扰,无法呆下去,只好迁回漳浦长桥一带。

  明将黄梧(平和县肖岭人)归顺清朝后,剿匪平乱有功被封为“公台”驻守漳州府。作为世袭官位的黄公台,为加强实力,从平和老家肖岭村移民来漳州,进驻“长桥土城”设立营区,长期驻扎,从此,在这里生息,繁衍后代。

  1958年,长桥土城还保持完好,后因兴修水利建水闸需要,土城前后被拆毁了四分之三,经楼内农民的强烈要求,才保住了现存的西门至南门约二百多米长的城墙。而今,城墙成了壮观的美景。几十株近百年的浓郁大榕树,间隔有序随围墙延伸排开当空蔽日,千丝万缕的树根盘根错节裸露城外墙壁。在荫凉的树荫下乘凉、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此情此景真让人流连忘返。

  龙文区的长桥土城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车辆均可直通土城内,热情欢迎各界参观考证。

  明•扶摇窑址

  位于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瑶山。在瑶山东、西、中三面有窑遗址13座,直钭连窑,陶片遍地。窑始建于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产品以粗陶器、家用陶为主,以瓮闻名漳州府,当时名产“天宝菜脯“外销均选瑶山瓮装之。明崇祯年间制作的“鲤鱼吐珠”细陶茶罐,闻名全国。民国19年停产。


来源:龙文融媒


林氏源流网
林氏{文化宣传、学术研究、古籍整理、谱牒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