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花10元/股的成本买入了一只股票,A情况它一路上涨到了20元,B它一路上涨到了30元然后又跌到了20元。哪一种情况会让你更开心呢?
答案当然是A。因为在B情况下,投资者会感到非常不平衡,一边后悔没有早点卖掉,一边又期待股价重回30元,完全没有翻倍的喜悦。
理性上,此时卖出都能获得翻倍的收益,然而投资者的心态却全然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的决策也并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前景理论”,它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与他的同事阿莫斯教授提出,指出人们在决策时会表现出某些偏好和非理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是由深层次的心理因素驱动的,人们倾向于根据损失和收益的潜在价值做决策,而不是按照最终结果。
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对收益和损失的态度截然不同,由此引申出了几个不同的结论:
图片来源:摄图网
1.确定效应:大部分投资者在面对确定性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
比如,A是一定能赚3000元,B是有80%的概率赚4000元,2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B的期望收益是4000×80%=3200,比A更优,但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A。
因为大部分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
2.反射效应:大部分投资者在面对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如果AB两种情况都会带来损失,大部分人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会选择赌一把,哪怕要承受更大的风险。
有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3.参照倚赖:大部分投资者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比如,在股市普涨时,你赚了10%,但是朋友赚到了20%,大部分人此时会以朋友的收益为参照,失去判断市场风险和机会的能力,也没有考虑对方的持仓成本,很容易不断加仓,最后连10%的收益都保不住。
4.损失效应:大部分投资者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损失的痛苦比获得所带来的喜悦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手中持有的股票有赚有亏,那么亏损的股票往往会让你辗转反侧,很可能令你失去理性的判断,抛掉长期获利的股票,买入亏损的股票。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而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的痛苦比获得所带来的喜悦更敏感,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所以在投资过程中,我们想要获得收益,就不要过度关注外部的喧嚣和暂时的盈亏,而应该不断提升自己投资理财的能力,基于自己的投资逻辑和客观分析,在风险承受范围内做好每一个决策。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吗?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读完有收获,欢迎点赞、分享支持小淼,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您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了不错过重要消息,大家记得开启新消息提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