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其明:青春小镇|文旅中国

文摘   2024-11-18 17:31   中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文旅中国

青春小镇

■ 曹其明

这是一个知青小镇,一水的上海的知青。

小镇说不上是严格意义的小镇,实际是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场部所在地,也是场部行政、供给保障与生活区,当然还有一个派出所。派出所的牌子上赫然写着: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区黄山茶林场派出所。奇不奇怪,安徽黄山区的老山里有一所隶属上海的派出所。然而事情就是这样。这样一个地方,社会功能又那么齐全,便有理由视之为小镇了。谭家桥小镇是它的邻居。

再次走在场部的街道,将近四十年时光瞬间消逝。我是怀着一种追念的意绪来的,昨天,今天,已然模糊起来,一切似陌生又熟悉。

小镇的格局与主体建筑还是四十年前的样子,红砖墙,红泥瓦,中西合壁的建筑,连风中的气息都是四十年前的。徽文化腹地,有这么一个风格迥异的小镇存在,并拥有着自己的小世界,的确显得格格不入。那个年代,我们称之为“海派”。海是指代上海的意思,像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海派甜点,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镇上的屋宇和尖顶塔楼都经过了重新修缮着色,重新焕发着生机。两面街道与街道背后的门楼、院落,清一色沪上石库门样式。一些临街对开的黑漆木门,有半开半掩,也有合闭着上了锁。挂着“社区服务中心”的门头雕饰显然特别抢眼,是典型的欧洲洛可可建筑风格,花卷式花纹。里弄里的多开间立柱式房屋和屋顶上的老虎窗,也具有很强的标志性。老虎窗是不是旧时用来供孩子们观星星的呢?不知道。但一定有孩子这样做过。这样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据说发端于清末太平天国时期的租界,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沪上。石库门门框门头都是石制的,这也是石库门的由来。茶林场的石库门是取其形,门框改石为砖彻或水泥构建,是材料的简化,也是时代的特征。石库门是中式江南民居与近代欧洲建筑的复合体,是外国建筑商的发明。它最大的好处是满足了人们对欧风东渐的时尚与简约实用的需求。上海人不辞千里来到这地远天荒的大山里,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给自己安一个新家园。上海人有渗透到骨子里的文化自信与地域优越,所以,上海人到哪里,都会把他们的生活习性与文化意识带到哪里,更何况安置身体与心灵的家园呢?复制一个新家园是再好不过的了。有儿时里弄追逐的记忆,有童年看星星的老虎窗,也有隐约悠扬的母亲唤归声……这一群远离故乡的十七、八岁的孩子,也就不再为面对一片荒莽的群山而恓惶了。

有人把黄山茶林场比作上海的衡山路。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图片作比较,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就连街道两边的法国梧桐,都长成了一个样子。

对于梧桐树我是喜欢的,觉得它是最赋诗意的树。秋天里梧桐的美是无法言说的,它可以观,也可以听,还可以闭上眼用心去享受。叶子在高天流云下黄了又红,红了又焦,秋风伴舞,轻颂浅唱。梧桐树原本也是这一带最普遍的行道树,后来一股风换成了常绿的香樟。香樟当然也好,只是心底有些惆怅。在落叶铺满的街道,依稀正有一群年轻人顶着霞光迎面走来……

茶林场的鼎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山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鼓荡着青春的活力,原本沉默寂寥的大山,因为一群新鲜的生命到来而沸腾。清一色的上海知青,恣肆一片的“阿啦”与“侬”,像一阵阵过山的清风,汪洋了皖南腹地的崇山峻岭。“一万知青,十万大山”,多么豪迈。也确实如此,一群十七、八岁的城市青年,以无限量的激情,从事着连他们父辈乃至爷辈都从未经历的事业,垦山、植茶、育林。汗水,润湿了脚下的每一片山场。他们的青春,光茫而无畏;他们的青春,谱写了史无历史的壮举。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的知青们才陆续回沪,场区人员也减至千余人。

商店里的货品永远是琳琅满目。那些品质优良、款式新颖的商品无一不发自上海,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羡死四里八乡的本地人。“凤凰牌”自行车、“金星牌”电视机,外面买不到,这里有。大白兔奶糖,当然是美食的标配。我有一个曾在谭家桥做过临时工的同学告诉我,她每月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茶林场商店,那些时髦的正品上海货,很让她回乡炫耀了一番。

茶林场的前身的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国营黄山茶林场,是安徽省公安厅下的一个劳改农场,肇始于1955年。196510月缘于国家“小三线”建设划归上海,成为上海市政府管辖的农场。第一批来到茶林场的是长兴岛抽调过来的“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嗣后是大批知青。正式成为上海飞地是198610月,现在场区约有一二百人口,经营着酒店用品、食品包装用品、旅游服务和茶叶等土特产。听一位当地老人说,现在真正的上海人已不足十分之一。但这个数字真实性多大我也不能确定,可以肯定的,留下来的一定是真正喜欢那里环境的老年人,也有中年的知青二代,比如我见过的那家茶庄的老板。

我与茶林场的邂逅是那年去旌德邮电局工作。青阳到旌德两地相距一百五十多公里,中间隔着太平县(现在的黄山区),茶林场在太平与旌德的中间。在旌德工作的三年间,来来往往都要经过那条街道,205国道穿场而过。鸟瞰205国道是一根坠落于山间的羊肠,曲曲回回在重峦叠嶂中,绕来绕去,折了又折。因为没有直达班车,每次都须经太平中转,加上太平湖轮渡,真正是一程山一程水,晨起暮至一整天。汽车长久地在山里转来转去也最易使人倦怠,只有场区的出现才让人精神振奋。这时发车中就有人发出啧啧的惊讶与好奇。有意思的是每一趟车里总会有一两个熟悉情况而又热情的人,向众人介绍起茶林场的种种事来,接下来的旅程就变得愉快起来。

这天天气真好,街边绿化很美,行人也不多。两个白人小伙一身骑行装,在街上骑着自行车并行,边行边聊,轻快地骑过来骑过去。当中一个看我在拍摄,每过一趟他都会以好地向我挥手致意,大概意欲配合我拍照吧。他们不像在训练,倒像是和我一样地闲逛。只是我走路,他们骑车而已。街旁树荫下偶有一两个老人半躺半坐在藤竹椅上,沉静而安详。他们是当年知青中留下来的,留下来,也是保留青春的一种方式。这里的生恬淡缓慢,仿佛脱离于这个时代。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当你静悄悄地沉寂于一种忘我的情绪中,这时你常常会忽视时光的存在。”我想这些老人便是这样。

这是一个青春写就的小镇,曾有11名年轻的生命为保护集体财产,永远地埋于那片土地。镇上的每一处大街小巷,庭院角落,也都覆盖过无数的青春脚痕。小镇因一群年轻的生命诞生,并滞留于饱满的青春印记。女儿说,这个小镇有点不真实。是的,它今天的存在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小镇存在,它是对一个时代的纪念与那段历史的尊重。我们的今天,也都是由一个个昨天过来的,值得珍惜。

听,山风又起,呼呼的涛声,万山低吟。谁说时光易老,在这里,小镇的上空,永远回荡着青春的旋律。
(本栏目由安庆大酒店赞助支持)

曹其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人。1965年生人,1995年开始文学写作,以散文写作为主,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等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书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