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敢」的品牌,这些年都做对了什么?

创业   2024-11-22 18:01   北京  
那个“手搓电池”的比亚迪,已经三十而立了。

“敢闯敢试的深圳特区精神特别鼓舞我们。”

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王传福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商业机密”公之于众。

回首比亚迪30年的奋斗历程,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勇敢”伴随在左右。

深圳莲塘布吉的旧车间是比亚迪“梦开始的地方”。30年前,年仅26岁的王传福已经被任命为研究室副主任,但他却主动放弃铁饭碗,勇敢下海。没有资源,没有背景,靠着仅有20余人的团队和“纯人工流水线”在手机电池行业里寻求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此时,距离他进入汽车行业还有9年。

凭借“敢拼敢干”的精神,短短几年间,王传福就让比亚迪成为了中国首个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成功拿下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顶级厂商客户,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实现了自己当初说的“我一定能干出来”。

很快,比亚迪在电池行业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就在一切都在稳步发展时,王传福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再次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进军汽车行业。

坚定的战略眼光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初入汽车赛道,迎接比亚迪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股价的大跌。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品,王传福被打爆的电话里充斥着投资者的质疑。

“如果你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你所有的股票都抛了。”

作为电池行业龙头的比亚迪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在这个时候冒着风险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行业里,怎么看都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但王传福并不这么想,对于未来他有着更长远的思考。

200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实现新突破的一年,累计产销汽车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0%和34.21%,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庞大的产销数字背后,中国本土车企的日子并不算好过。2003年上市的新车大部分是合资公司通过KD(散件组装)的方式推向市场的,新产品的研发等重要环节被外商所控制,80%左右的国产车都在通过“以价换量”来谋求生存,虽然短期收获了利益,但长期来看,这样的动作无异于饮鸩止渴,中国车企急需在“降价”之外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而新能源汽车本身是一个与电池密切相关的综合产业,无论是从国家能源安全还是从民族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电池上车”都是一个中国汽车发展的最佳出路。

“不管他们是劝我还是吓我,我都早已下定决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而且要干新能源汽车。”

如今看来,不得不佩服王传福当年坚定的战略决心,如果没有这份勇敢也不会有后面的销冠产品比亚迪F3,而如果没有F3,今天的比亚迪也将无从谈起。

从进入汽车行业那天起,比亚迪就始终没有忘记要造新能源汽车的梦想。

2004年,国内几乎没有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大家也不相信新能源汽车能有什么未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比亚迪依旧在北京车展上展示了三款新能源概念车,坚定地展示着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决心。但对于当时的汽车市场来说,这个技术路线确实太超前了。

2009年-2019年,比亚迪陷入了10年的沉寂期。公司内部,合作伙伴相继离开,技术骨干丢失严重,甚至有车企直接在公司门口招聘;外部市场,销量平平、利润滑坡,“比3万”的嘲笑声不绝于耳。

但,站在比亚迪30周年的节点回头看,沉寂的这十年是比亚迪成长最关键的十年,这十年比亚迪积累多个新能源汽车核心的成熟技术,如刀片电池、第四代DM技术。从2020年开始,比亚迪迎来了自己快速增长的高光时刻,搭载刀片电池的车型在市场上迎来销量大涨。在2021年不仅下线了第100万辆新能源车,秦、汉、唐、宋车系也陆续在各自的级别中成为了销量冠军车型,此时市场对比亚迪不再有质疑。

可以说,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取得的成功,都源于在困境中的那个“坚定的战略眼光”。

研发是企业的底气
2019年比亚迪利润同比下降40%,扣非利润只有2个多亿,几乎来到了生死边缘。但在仅仅3年后,比亚迪就对外宣布“停产燃油车”,这个“大胆”决定的底气来自于比亚迪多年以来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

截至目前,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48000项,其中获得批准的专利数量超过了30000项‌‌。王传福曾多次表示“研发投入不是烧钱,而是在存钱”,即便是在最艰难的2019年,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也有80多亿。截至今年9月底,比亚迪的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600亿元,这份坚持也让比亚迪收获了技术硕果。2020年比亚迪推出了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的刀片电池,这背后是其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路线;2021年推出的高效率、低能耗的DM-i超级混动,背后则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3年推出搭载在高端品牌仰望上的易四方,更是将比亚迪19年前的四电机创想变成了现实。

《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5%,高于招聘职位数18%的同比增速,《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还预测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净缺口将达到103万人。

早在1997年,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一家量产锂离子电池企业后,就招聘了大量硕士、博士人才。据比亚迪最新财报显示,比亚迪拥有11大研究院,旗下研发工程师多达11万,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比亚迪在今年招收的应届生中硕博占比接近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80%。

此外,在30周年上,比亚迪还宣布设立“30亿慈善基金计划” 聚焦教育慈善,将向全国中职以上的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捐赠新能源解剖车作为科普展具,激发学生们对汽车技术和工业智造的兴趣,培养更多工程师。

就像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所说:“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敢于树立民族自信
在比亚迪刚刚使用汉字标识的时候,质疑声很多。

想要把汽车这个舶来品变成“中国风”,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比亚迪敢于坚持和执行这个决定,将车系用朝代命名,功能键用汉字标识。截止今年10月,比亚迪今年累计销量超过320万辆,其中海外销量超过32万辆,从销量也可以证明市场用户对于比亚迪这个决定的认可。

汉字也好,龙颜设计也罢,比亚迪并不是在用单纯的国风文化来讨好消费者,刀片电池、e平台3.0、DM技术、易四方、云辇等创新技术才是比亚迪汽车闪耀的内核,只有“中国设计”加上“中国技术”才能由内而外地将民族自信通过产品展现出来,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2021年以来,比亚迪不断在推进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化战略,在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地都有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的身影,“中国文化”已跟随着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走进了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

“敢于走出去”是一个国际化车企成熟的标志,如今的比亚迪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稚嫩青涩的“水手”,他用一个个“中国智造”的产品在汽车的“汪洋大海”中站稳了脚跟,敢于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真正建立起了属于我们的民族自信。

1000万辆是新的开始
“我们敢白手起家,打破垄断,走向世界”

在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发布会上,王传福一直在强调“敢想、敢干、敢坚持”的精神。如果没有当初下海的“敢想”,就不会有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果没有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的“敢干”,就不会有六角大楼里的“专利墙”;如果没有对新能源汽车的“敢坚持”,就不会有如今世界销量前三的比亚迪汽车。

上周,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的国家。而这周,比亚迪迎来了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对比亚迪和中国汽车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时刻,这份成绩代表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跨越千万大关之后,而立之年的比亚迪,则愈发成熟与坚定,继续怀揣着“勇敢”,加速向世界级品牌迈进。

36氪
36氪是服务中国新经济参与者的卓越品牌和开创性平台,提供新锐深度的商业报道,强调趋势和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