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无论是产品销售、手作体验,还是文创产品开发、与旅游结合,抑或是品牌化经营,关键在于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传统,保护非遗的本真性,又要敢于创新,拓展非遗的生命力,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链接:非遗项目的5种盈利模式
牧青行摄/太行山古村落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反思
(根据一个传承人真实经历改编,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尽管我内心依然充满活力,但有些事情即便经过几天的冷静思考后,仍旧难以释怀。原本我并不打算撰写这篇文章,但在阅读《家传》一书时,其引言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促使我立即想要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在当今社会,抵制即时满足感变得尤为困难;我们对快速完成任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导致了对细节缺乏足够的耐心。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可能会失去传统与仪式传承中蕴含的智慧。”这句话不仅准确地描述了现状,也引发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现状的担忧。
最近正值毕业季,我开始频繁收到来自播音编导专业学生的邀请,希望我能参与他们关于非遗主题的毕业设计项目。起初,我对这种趋势感到非常欣慰——看到年轻一代开始关注并尝试探索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似乎预示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复苏。然而,随着接触得越来越多,我发现情况并非那么简单。许多学生对于非遗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热情。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在非遗教育与传播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近期,一些年轻学生表达了对传统行业的兴趣,并询问是否需要付费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我对他们的热情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决定无偿分享我们的非遗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当前行业的青黄不接状况。这些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倾听和学习,这让我深感欣慰,认为他们将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当一家工作室联系我时,表示他们是付费拍摄,专门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非遗行业选题的拍摄服务。我误以为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是出于兴趣,于是欣然同意,并推荐了其他熟悉的非遗传承人给他们。我还特别准备了一些需要修复的作品,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细节。
在参与拍摄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对方仅期望通过表面的摆拍完成任务,这一行为令我感到震惊。原以为选题的孩子们会对此事有浓厚的兴趣,未料只是应付差事,甚至涉及利益追求。我耐心向她们解释,古籍及古字画修复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步骤,无法草率对待。从她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一丝无奈与后悔的情绪。整个过程中,我未能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任何热爱和尊重,而只是一种利益的利用。这让我深感忧虑,担心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面化处理会损害其真正价值,导致人们对此失去兴趣。
作为一名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我希望呼吁,若真心希望了解和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以尊重和真诚的心态来接触它。我们欢迎真正感兴趣的朋友加入我们的行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那么我必须表明,对于这种行为,即便是我这颗尚年轻的心,也难以掩饰我的愤怒。
今后,我将不再参与此类事务。对于那些有意与我合作拍摄的朋友,我感到抱歉,并感谢你们的关注。我希望专注于实质性的工作,致力于传承人应尽的职责。
02
网友观点
现在很多人都在把自己往非遗上面扯,为什么?本身门槛就比较低,非遗的立项和传承人申报标准,是只要满足传承时间和传承代数就可以,很多人世代居住当地,就编写资料说是祖上几代都是做某某项目的,反正很多事情也无从考证。建立非遗体系的本身目的是对传统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是这些项目传承人水平有多高,考核标准里也没有针对传承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相反的,很多项目已经没有市场了,现在反而一些人把非遗当做是摇钱树,很多看客也以为有个非遗名头代表了多高的水平,其实根本不存在这些关联,很多水平高的从业者不屑于在当地拜师传承而不能申报非遗。
原题:揭秘非遗行业乱象,传承还是炒作?
作者:捷小昵
来源:捷昵非遗微信公众号
编辑:田沂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智库专家;
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特聘专家;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