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期书院围炉夜话——穿越时空的对话:AI如何让古籍文献“活”起来?

文摘   2024-11-26 23:33   重庆  

古籍文献所创造而出的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精神命脉,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籍文献却仿若一颗曾璀璨闪耀如今却渐被时光遮掩光芒的明珠,正慢慢滑向被忽视的暗处。如今,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渐入大众视野并被广泛应用,如同传承文化的“活力引擎”,为渐渐黯淡的古籍文献注入新的能量。为深入探讨AI技术在古籍文献保护与活化中的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瀛溪书院联合大数据学院举办了第三十七期书院围炉夜话,邀请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陈善雄教授作为本期主讲人,戏剧与影视学院周极老师作为对话嘉宾,二位老师就“AI让古籍文献焕发新的活力”这一主题与同学们讨论,梳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有效保护并利用这些古籍文献,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绽放光芒。

周极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详细阐述了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用处。她提出,AI能够极大地助力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工作效率可提升至90%以上。因此,可以深入学习并利用AI的思维逻辑,将其巧妙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陈教授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AI能够利用大量可用数据来创建出一个实用的模型,并举例说道利用AI来修复甲骨文,就恰似在玩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拼图游戏,在这个拼图游戏里,存在着成千上亿块的碎片要去拼凑整合,将此变成一件投入成本低却能收获高效益的美事。最后,两位老师从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保护传承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AI为古籍文献焕发出别样活力的具体体现,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与公众对古籍文献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

场下卢美玲同学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由AI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究竟能否算作艺术?对此,周老师先是提到当下的相关大赛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板块,其中一个是原创板块,另一个则是AI板块。这样的设置安排,本身就是对鼓励运用AI进行创作的一种积极体现。同时,她进一步阐释道,当创作者利用AI去创作作品时,同样需要调动自身的逻辑思维,只不过其创作思维与传统的创作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AI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应当算是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最后,陈教授和周老师强调,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大家应当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让AI继续深化古籍文献的数字化进程,我们自身也要肩负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做好文化传承的接力人。

此次书院围炉夜话的顺利开展,开启了在场移通学子们的知识新视野,深入了解到 AI 技术与古籍文献之间的深切关联。于移通学子们而言,更是向大家呼吁了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当怎样借助现代技术,沿着科学合理的路径去保护与传承古籍文献。在未来,移通学子们定能运用所学,以实际行动为古籍文献的活化与应用增添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于本次围炉夜话,在场同学们也有着自己的深刻感悟:

AI凭借精准的识别与分析技术,能快速整理古籍文字,修复破损之处,让模糊的字迹重新清晰可辨。这大大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成本,更使得那些珍贵的古籍能以更完整、准确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让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与智慧得以顺畅传承,我们应当利用好AI去做一些像这样有意义的事。

——吕俊豪

AI在让古籍文献焕发活力方面着实令人惊叹。它通过智能算法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晦涩难懂的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解读,还能以多样的形式重新呈现古籍中的场景与故事。这打破了古籍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更多人能轻松领略其魅力,使古籍从故纸堆里“走”出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活力满满地展现自身价值,为我们延续千年的文化脉络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卢美玲


来源 | 书院部
编辑 | 舒诗雅
初审 | 姜海燕 代玉洁
复审 | 卢彬
终审 | 梁哲 彭昇


移通晓完满
做完满教育的发声筒,传播完满新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