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博蓝”初体验 | 我的心路日记
文摘
2024-09-13 16:31
福建
在咨询台第一次被提问的时候,内心有些小激动,像一早刚开张的小卖部老板,迎来了第一位“顾客”,笑脸迎接,耐心接待,再目送离开。在8号馆走动的时候,一位五六年级的小哥哥看见我手上的提示牌,立刻对着有些“动静”的妹妹做了个“嘘”的手势;在国家宝藏展厅里,两位来自北方的观众询问了关于“与妻书”的一些小问题,从容应对后,又推荐了林觉民的故居。薇薇老师讲解时,围观的听众越来越多,每一个身影都透露着他们对讲解员的信任与支持。那一刻刻,我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被需要的幸福。而薇薇老师第一次讲解时的淡定与从容,也在激励着我,要勇敢迈出讲解的第一步。
在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厅里维序时,有几位小朋友不太懂展柜里的造型不一“石块”,于是我先引导孩子们看“石块”名字,再让他们根据“石头”的造型猜想作用,就这样边引导边解说,孩子们的疑惑就解开了。还有一位不太了解福建青铜历史的参观者,说这些展架上青铜器都是“假的”,福建没有青铜的时候,我连忙对着展柜里的青铜文物解释了下这些青铜器的来源以及意义。那一刻,身穿蓝马甲的我突然体会到传承文化的使命感,觉得哪怕只是作为咨询保障志愿者,我们也应当对我们的文物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而观众的需要,正是激励我们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在博物馆里当咨询保障志愿者,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忙。每当空闲的时候,我很喜欢观察我们的参观者。作品前,有人驻足欣赏,细细品味,把所见所想记在心间;有人合影打卡,记录生活,在朋友圈宣传博物馆;场馆里,使用讲解器的小朋友,听着耳机里的解说词,凝视着文物,好像开展着一场无声的千年对话。也有家长耐心地给孩子讲他们所知道的知识,教育,在此刻进行着。躺椅上,有暂时休整的游客,准备以更好的状态继续参观,也有稍不文明的游客,呼呼大睡,全然不在意这是公众场合。留言簿上,有人一笔一画写下真诚的感谢或者提出宝贵的建议,有人涂鸦与潦草记录,只当这是一张没有用的稿纸……不同的举动,不同的表现,都给人不一样的思考。初次体验,三个小时,不长,不太费脑,却有点小费腰。当我给予他人帮助,当我与更多的人沟通,我也在成长。“福博蓝”助我学会更好地倾听与表达,为我开启更多人与人沟通的渠道。
供稿 | 康康(见习志愿者)
编辑 | 林雯 余洋
责任编辑 | 郑煦 李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