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洞是一个研究人类进化的宝库!”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在谈到华龙洞遗址发掘时的一句感慨。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2006年进行了首次发掘。2015年,华龙洞出土了一枚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确认其属于一个13岁女性,被称为“东至姑娘”,这让华龙洞遗址成为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说:“华龙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33万年到27万年之间,已经出现了智人也就是现代人的特征。可以说,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华龙洞遗址的华龙洞人狩猎场景复原。新华社记者 周牧摄
2024年新发现11件古人类化石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庞汪村,距离最近的村民住房不到一千米。当年,正是一位准备在这里建羊圈的村民,发现了形态奇怪的骨头。
202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24年发掘工作主要主持人吴秀杰带领团队发掘出土了4卡车胶结物。“这些胶结物需要浸泡6到12个月,再进行修复和研究。”吴秀杰介绍,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我们判断,这个足部跖骨是第3节跖骨,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在国际上也是比较罕见的,这对我们研究华龙洞人的身高、行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还发掘出1块人类额骨、1块股骨中段、8块人类头骨碎片。”吴秀杰说,“加上之前发掘出的人类骨骼化石,我们认为分属于20个个体。这也就意味着,30万年前,在华龙洞这里生活着一个至少有20个成员的大家庭。”
此外,今年还发掘出许多石器,例如切割器、刮器、燧石等,还有许多已经灭绝的动物的化石,例如剑齿象、古熊猫等。吴秀杰说:“在华龙洞已发掘出61种已灭绝的古动物化石,很多古动物并不生存在华龙洞一带,这说明这些动物是从远处被搬运过来处理的。”
为现代人类多地起源假说再添佐证
现代人类从何而来?如何演化?之前有研究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从非洲走出的智人,在迁移过程中,消灭、取代了其他古人类,逐渐演化成现在的人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人类演化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一个不断融合、基因交互的过程。这就是现代人类多地起源假说。
华龙洞遗址研究系列成果,为人类演化研究增添了新佐证,提供了关键证据。
早在2021年,刘武和吴秀杰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就发表论文,认为“东至姑娘”面部呈现镶嵌性形态特征,除部分眶上部和颧部特征与更新世中期直立人及古老型人类相似外,多数面部特征位于早期现代人及现代人类变异范围。吴秀杰说:“例如浅的眶上沟、凹陷的眉间区、深的泪腺窝与早期现代人以及现代人类更相似,几乎所有鼻部特征都更像现代人,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现代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
这一发现将东亚地区人类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时间推进至30万年前,比传统认识提前了10万年左右。刘武说:“东亚地区人类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可能在30万年前就已经发生。这也让我们对人类演化有了一些新的猜测,人类最初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事件很可能发生在相对隔离的局部区域,而此时中国其他地区仍然被更加古老的人类成员所占据。”
进一步的研究,则更加支持多地起源假说。“我们在华龙洞人头骨上发现了矢状脊,也就是头骨顶部有微微隆起。这一特征在东亚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头骨上比较常见,但在东亚地区之外发掘出的古人类头骨上则非常少见。矢状脊在现代东亚人群中比较常见,而其他人种则比较少有。”吴秀杰说,“综合其他古人类研究,现代人类起源是一个不断融合、基因不断交流的过程。”
华龙洞遗址研究将继续进行,还有更多奥秘等待解答。吴秀杰说:“比如我们在周围还发现了4个地点,未来可能发掘更多化石点。再比如,我们在2006年发掘出一枚人类牙齿化石。因其是在地表发现的,无法结合地层等要素进行精确测年。但它比其他牙齿更粗大,具有更早的直立人的形态特点。总之,在这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来源:光明日报
初审:邓忠航
审核:胡文峰 审签:魏礼彬
投稿邮箱:czrbxmt@126.com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滁州在线视频号
更多新闻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