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诞生标志着母亲将踏上一次全新的旅程——产后恢复阶段,这是生命旅程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篇章,对每位妈妈而言,更是一次身心的调整与重塑。
面对这一全新挑战,今天为大家分享10个科学且实用的产后恢复要点,旨在帮助妈妈们更好地恢复身体、调整心态,从而享受健康、幸福的产后生活。
高萍 山东省济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副主任医师
在产后恢复过程中,生殖系统的变化尤为显著,其中子宫的变化最为突出。从胎盘娩出开始,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这一过程被称为“子宫复旧”,一般需要大约6周时间。
与此同时,阴道黏膜皱襞在产后约3周内重新显现。值得注意的是,阴道的紧张度在产褥期结束时往往不能完全恢复,其后期恢复程度因人而异。
如果产妇的盆底肌及其筋膜在分娩中发生严重撕裂,或者在产褥期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抑或分娩次数过多且间隔时间短,盆底组织可能难以完全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下,盆腔器官脱垂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为了有效预防盆底疾病,可以参考以下4点恢复建议。
(1)适当休息,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
(2)定期进行轻柔的腹部按摩,促进子宫收缩;
(3)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产褥期内可进行简单的产后康复操;
(4)产后42天复查时,根据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以更加有效地预防盆底疾病的发生。
在妊娠期,孕妇的乳房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当胎盘娩出后,在催乳素作用下,乳汁开始分泌。
为了保障哺乳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婴儿频繁有效吸吮并保证乳房排空,这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重要条件;
(2)注意哺乳的正确姿势,建议采取舒适坐姿或躺姿,背部有支撑,放松身体,这不仅有助于婴儿顺利吸奶,也能减少妈妈的疼痛感;
(3)哺乳期间,如果出现乳腺堵塞,可以在哺乳前用温毛巾热敷,并轻轻按摩,以促进乳汁流通;
(4)如果乳房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5)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身体清洁,若有汗湿衣物,应及时更换。
产后72小时内,产妇的循环血量会显著增加15%至25%,这是身体为应对分娩所做的生理调整。然而,这一变化也可能增加心衰的风险。
因此,在这段关键期内,心脏功能不佳或产后出血较多的产妇要特别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憋喘、咳痰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妊娠期,孕妇的胃肠蠕动及肌张力会减弱,这一状态在产后需要1周至2周才可以逐渐恢复。而产褥期由于活动减少,产妇肠蠕动也会减弱,加之产妇腹肌及盆底肌松弛,更容易产生便秘问题 。
因此,在产后48小时至72小时内,如果产妇感到口渴,建议多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适当添加绿色蔬菜或带籽的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等),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妊娠期,孕妇体内潴留的水分主要经肾脏排出,因此产后1周内产妇的尿量会明显增多。这期间,产妇要注意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同时,由于产后排尿反射尚未恢复至孕前灵敏状态,产妇应避免憋尿;产后排汗增加,俗称“褥汗”,因此产妇在饮食上应适当增加水分的补充,以防脱水。
产后,女性的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会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会降至未孕时水平。月经复潮及排卵时间受哺乳影响。
不哺乳的产妇通常在产后6周至10周内月经复潮,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而哺乳的产妇月经复潮则会延迟,有的甚至在哺乳期间月经一直不来潮,但平均在产后4个月至6个月内恢复排卵。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月经未复潮,产妇也可能有排卵,仍有受孕的可能。因此,哺乳期产妇应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并定期做尿妊娠试验,以避免无意愿怀孕的发生。
女性在妊娠期,下腹正中线会出现色素沉着,这一症状在产褥期会逐渐消退。同时,怀孕会使腹壁皮肤部分弹力纤维断裂,腹直肌出现不同程度分离,导致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通常需要在产后6周至8周才能恢复。
为了促进腹壁恢复,在产后恢复阶段,产妇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有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的产妇,应尽量避免仰卧起坐等锻炼方式,而要循序渐进训练,可以先进行腹式呼吸或简单的跪姿收腹等动作。
产后,女性急需丰富的营养以助力身体加速恢复,同时也能保证哺乳。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
蛋白质、铁质、维生素D及钙质的摄入,对于预防产后贫血及促进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建议适量食用瘦肉、鱼类、奶类、蛋类及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同时,加强纤维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预防产后便秘,保持肠道健康。最后,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建议每天饮水2000毫升左右。
突然的角色转变可能给新手妈妈带来巨大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低落、易怒和失眠等症状。此时,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变得尤为重要,不要将情绪压抑在心中。
同时,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以放松心情。如果感到自己无法应对,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适度运动有助于产妇身体恢复,并可缓解焦虑,让新手妈妈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角色转变。
需要注意的是,产后运动要有科学规划:产后6周内,应以轻松的散步为主,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进行适度的拉伸活动,但不要进行剧烈运动;6周后,可以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推荐瑜伽、游泳等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但要注意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