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是词与曲的完美配合。流行音乐中的「歌词」可以理解为与曲调互相配合并被演唱出来的词句。在没有曲调的情况下,根据词人的思想和感受,写下段落式的句子,可以称之为「自由作词」。在有曲调的情况下,作词人根据旋律的律动和情感表现,配合着填写固定字数的句子,称为「填词」。 「歌词」与「旋律」的写作顺序一般没有先后之分。拥有较强创作能力的人,甚至可以同时写出契合度非常高的词曲。但对于一部分作词人来讲,先拿到一首旋律小样,会有确定的词格和歌词的字数,配合歌曲情绪的方向也更容易创作。也有作曲人会希望先拿到文字版的歌词,他们可以在歌词中获得实时的灵感,激发旋律的诞生。
「旋律」是指音乐在横向上的发展,当乐音按照时间的进行,排列成一连串的音列,称之为旋律。「旋律」是音乐三要素中,常常被听众们熟知和记忆的要素。当我们哼起某首歌或者乐曲的曲调时,我们心中所想的一般就是旋律。
「节奏」是指音乐中的乐音在时间上的长短和强弱变化,与节拍、速度等概念关系密切。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
「节拍」是音乐中衡量节奏的单位,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不同的拍子会给我们不同的感觉。四拍子的乐曲节奏相对稳定,听者会想要跟着起舞,三拍子则会更优雅或者温柔。不同拍子结构形成的节奏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轻重拍关系,从而决定乐曲的风格特质。
「和声」指的是3个或3个以上音符以音高上的纵向方式结合,先形成和弦结构,继而横向行进,先后连接成为和声序列。在乐曲中,和声具有功能性和色彩性的意义,在构成分句、分乐段结构上、修饰音乐色彩的功能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流行音乐的和声进行会有一些常用的连接,这也是为什么某些歌曲可以套用其他歌曲伴奏演唱的原由。
「作曲」在当代流行音乐的语境下,作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旋律写作(Song writing)。人声旋律的写作,可以通过哼唱或者弹奏乐器来完成,但需要考虑到歌手的音域和演唱能力,因此每句话的长度、最高音最低音的设计都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传统的作曲(Composition)定义更加丰富,是指创造音乐的行为,作品中至少会包含织体、曲式、编配、速度、节拍等因素,完整的作曲需要能演奏出来。
「编曲」按照我国专业音乐领域对于词汇的运用与实践来理解,是指结合音乐制作的乐曲编配。更通俗的表达,就是给主人声(主旋律)制作伴奏。作曲者是搭出旋律的骨架,而编曲者则是在其上赋予血肉。编曲人需要熟练掌握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乐理知识,灵活运用。
「歌词」是被演唱出来的“诗句”,因此词句的演唱性、口语化在实际应用中非常之重要。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重点在于浅显易懂,引起共鸣。口语化的歌词容易传播、更加符合演唱表现,让人无法听懂的歌词会大大增加传播的难度。
「押韵」是汉语文学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在诗词曲赋等文体中应用十分广泛。诗词曲在不同的时期,押韵的要求也不甚相同。流行音乐中的歌词,一般至少会在每一句的末尾字押韵。押韵技巧的使用,能让歌词更利于演唱,同时增添音韵上的趣味。
中国的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它固有的曲牌和曲调,这种曲牌是一种规律化的体现。但当代的流行歌曲,并没有这种特殊的规定,每一句一定要如何书写。但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依旧应该考虑到包括断句、对丈、分段等规则,清晰的段落格式可以帮助作词和曲谱达到和谐统一。
写一首歌的灵感大部分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或者是外部积累的阅读量。一首动人歌曲的背后,可能是美好的儿时回忆、虐心的恋爱故事,亦或是作者心中的遥远的理想。小说、诗歌、电影或者音乐本身,都能为创作者带来非常多各式各样的灵感。同样的,天音也能提供大量不同领域的关键词,用AI技术辅助大家找到创作的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