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锑都非遗⑥舞春牛:农耕文化瑰宝绽放新彩

民生   2024-11-28 21:00   湖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冷水江,一项承载着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锑都非遗》今天聚焦省级非遗项目“舞春牛”,感受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与现代传承。

在沙塘湾街道和谐艺术团内,演员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即将到来的演出。他们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从步伐到表情,从团队协作到节目衔接,力求在舞台上展现出最佳状态。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正是“舞春牛”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沙塘湾街道和谐艺术团 助理团长 张新湘:“平常排练,主要是节目的完整性,还有段落和段落的衔接,这个都需要排练。以及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需要抠,要保证演出的最佳效果。”

“舞春牛”成形于清康乾盛世,鼎盛于清末、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它原本是农民春节期间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活动,以木头或竹篾扎制的耕牛为载体,结合扭秧歌和梅山山歌等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游乡祈福。这一传统艺术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农耕文明的深厚情感。

“舞春牛”非遗传承人 贺永魁:“那个时候的舞春牛,就是院落与院落之间、村与村寨之间联络感情。”

作为“舞春牛”的第四代传承人,贺永魁自幼便对这一艺术形式情有独钟。在冷水江市文化馆的扶持下,他与王异兴共同创立了沙塘湾和谐艺术团,并于2008年成功恢复了这一传统艺术。贺永魁深知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将“舞春牛”搬上舞台,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舞春牛”非遗传承人 贺永魁:“我们舞春牛有几个地方,一个是杨源村,一个是沙塘湾,一个是岩口,还有毛易乃至金竹山。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把材料进行整理挖掘以后,我们就进一步把舞春牛,搬上了舞台。”

“舞春牛”分为贺年、开耕、戏牛、丰收四节,紧密围绕农耕主题,生动描绘了农民从欢度新春到春耕播种、插秧劳作,直至秋收丰盈的全过程。贺永魁及其团队巧妙融合舞蹈、音乐与梅山小调等元素,铸就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他们不仅到周边村寨和城区进行巡回表演,还走进校园,通过展示表演、授课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舞春牛”。

“舞春牛”非遗传承人 贺永魁:“我们通过进校园,表演给他们看,给他们上课,所以他们就知道今天的粮食和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所以使广大的群众都对农民有一种敬农爱农的思想意识。”

在传承过程中,贺永魁面临新演员难以迅速掌握表演技巧和资金短缺等挑战。但他凭借对“舞春牛”的热爱与执着,采用师徒制一对一指导新演员,并克服资金困难,让这项传统舞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沙塘湾街道和谐艺术团 演员 苏志鹏:“我将以全新的身心投入到扎实的学习中,把这个文化遗产学透、理解透,以最大的能力去传播、去推广,让我们下一代人更加了解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

“舞春牛”非遗传承人 贺永魁:“如果我们不去传承它,那就遗失了,也就不好,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舞春牛”,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贺永魁等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在冷水江市文化馆的积极推动下,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它不仅是冷水江市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 梁湘红:“市文化馆将持续致力于其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弘扬我市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推动我市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版权声明 -


本作品(含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著作权归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播或者以其它方式使用该作品,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者:蔡文琼   曹富蓉

编辑:周晓明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   敏

三审:罗   曦

总编:刘志东

小编披星戴月

24小时不眠不休为大家服务

赏个

↓↓↓


冷水江新闻
冷水江新闻以地方视频新闻为主的新闻性地方网站,坚持走新闻本地化,力争即时发布全市范围内的新闻资讯,打造具有冷水江地方特色的网络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