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爱媛果冻橙上市、12月耙耙柑上市、3月青见上市、5月沃柑上市……2014年,蓬溪县新会镇猫山村村民朱派超、周冬梅夫妻在当地承包了50余亩撂荒地发展柑橘产业;10年后的今天,已发展至300余亩,年产值从最初的几万元增长至现在的170余万元。柑橘已成为猫山村持续拓宽产业发展路、促进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分工协作
“大家好,我是‘遂宁橘子妹儿’。我家种植的爱媛38号成熟了,红彤彤的果子皮薄肉厚汁水多,大家赶紧拍下,我们全国包邮哦。”10月23日一大早,周冬梅在自家果园开启了直播,80余亩爱媛果冻橙全部成熟,正是售卖的黄金期,周冬梅通过镜头带全国各地网友观看柑橘丰收的场景。
另一边,朱派超正带着果农为耙耙柑疏果套袋,防治虫害。夫妻俩一个负责线下种植,一个负责线上销售,明确的分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专攻一方面的工作,柑橘长势不仅年年向好,更摆脱了传统销售模式,垂直建立起客户群体,170余万元的年产值近60%由线上销售实现。
“她直播卖货,我负责种植和策划线下采摘活动,配合走好发展致富路。”朱派超介绍,其余40%年产值,由他每年在柑橘成熟时,策划推出果园欢乐采摘、主题烧烤派对等活动实现,既为销售柑橘引流,又为乡村增人气、添活力。
从2019年开始直播卖货,经过6年的发展积累,周冬梅的直播账号已有20多万粉丝。在当日开播的短短1个多小时里,就卖出数十箱柑橘。因其稳定的品质,不少粉丝还转化为老客户,成了微信好友。
“我微信里3年以上的客户就有6000人左右,柑橘成熟后发朋友圈,大家就发消息订购。”周冬梅介绍,只有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模式,增强与顾客的粘合度,才能打造一条稳定长远且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发展路径。
政策“及时雨”
回想10年前的起步阶段,朱派超戏称自己做了一个没有人、没有钱、没有技术的“三无产业”。
现在1公里多的产业发展道路修至果园旁,灌溉用的蓄水池紧挨着果园,完善的基础设施告别了从前肩挑背扛、爬坡上坎的困难处境。
“最开始缺少资金,村里就帮我们争取了13万元的政策帮扶资金,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朱派超告诉记者,果园道路、蓄水池等所有基础设施均由政府投资建设。现在产业不断壮大,当地政府又为果园规划了2.2公里的产业发展道路,即将动工建设。修建完成后,将大大提高耕种、采摘、举办活动的效率,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从2014年至今,我们通过资金帮扶、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共给予了近2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猫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青洪铃告诉记者,现在果园中的展销平台、冷冻库、农用设施房、烧烤基地等均由村里负责建设。针对高温时节水源短缺问题,近期村里向上申请为其修建一口抗旱井,目前正在流转审批程序。“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我们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最大程度解决产业能人的后顾之忧。”青洪铃说。
反哺当地
行走在果园,10多名务工人员正熟练地为柑橘套袋,柑橘丰收也意味着他们的增收。
“我在这儿务工好几年了,一天能挣80元到100元。”村民杜秋华今年68岁,作为“老员工”,朱派超会把套袋、装箱等较轻的体力劳动交由她做。“很满足了,这个岁数还可以挣钱,非常不错。”杜秋华高兴地说。
朱派超告诉记者,常年固定在果园务工的村民有10多名,繁忙时每天需要100多人,每年人工工资支出共30多万元。
除了带动村民就业,朱派超还与猫山村村集体合作新发展了100亩青见产业,村集体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投资70万元,朱派超夫妻负责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双方五五分成,把柑橘作为当地特色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前期测算,等柑橘树长大挂果丰产后,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0多万元,大家不仅有班上,还可以分红,在家门口就能领‘双薪’。”青洪铃说。
来源:遂宁观察
编辑:陈希|审核:唐华|监制:王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