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得更多精彩!
(丁民摄影)
石鼓山很重。
这倒不是因为在湘江和蒸水的冲刷中,屹立不动的它,显出其重。
它不宽,只有20多米。
它也不高,海拔才69米。
浩荡湘江、滔滔蒸水流域,这样的地方太多太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石鼓山的重,是因为山上有一座书院。
这座书院,叫石鼓书院。
穿越千年的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入列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为密切联系,请点关注,“设为星标”)
石鼓山之重,在于石鼓书院的厚重。
厚重的史册里,浩如烟海的人与事,留下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寻觅这些故事,就如同开采玉石一样,要一地一矿淘宝,千辛万苦找出来后,还要用尽心血去雕刻,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这是很多人想做,却不容易做到的事。
这些“玉石”都散落在汗牛充栋的典籍里,挑出来本就很难;这些材料是真是伪,还要通过各类史书来甄别,去伪存真也非易事;集聚起来后,再谋篇布局成新篇就更艰辛了。
在许多人望而却步的时候,一个娇小的身躯,翻开了千年书院厚重的史册。
这就是刘洁,一个面容清秀、神色精灵、满脸含笑的女士。
与她初见,就能感知到这是一个快快乐乐的人。与她聊天,身材娇小的她,总是信心满满,在她的设想里,前方皆是坦途。
刘洁娇小身躯的另一面,却有着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不凡的成就——
她是知名文化学者、专栏作家,作为留日学者,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跨文化交流经验,曾长期担任南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日语及中外比较文化课老师,还受邀到国内外一些高校进行学术讲座,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讲座、写作等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人,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学者,在多年关注石鼓书院后,2021年开始《风雅石鼓》的构思、写作。
厚重千年的史册,如何用一本薄薄的书来浓缩其精华呢?
刘洁的思考被陈安的《衡州八景赋》所触动,写八景赋时,陈安为明永乐年间衡州知府,这是他以古衡州八景为题赋诗八首,表达自己的思古之情。
在这个八景赋中写了古衡州八景,而这八景中,石鼓就有两景:“石鼓江山锦绣华”与“朱陵洞内诗千首”。
“朱陵洞内诗千首”给了刘洁电闪火花般的触动,她决定以诗词作为切入口,来讲述石鼓书院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她看来,走近一座古代书院比较好的方式,是去亲近和理解它所留下的文学艺术遗产,而诗词毫无疑问是其精华。
英国学者安诺德说:“一个时代最完美确切的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为诗之为物,乃人之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
她由此相信,有关的诗词收藏着石鼓书院的历史和精神。
沿着这个方向,她开始以娇小的身躯走进千年书院的史册,漫步在书院的千年烟云中。
这些诗词如天上的繁星,韩愈、吕温、柳宗元、刘禹锡、辛弃疾、文天祥等唐宋文人墨客都曾到访石鼓书院。明万历年间,石鼓书院同祀七贤,包括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榦,这些大家为石鼓书院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竭力寻找的她,在精选中精选,在取舍中取舍,最后引用历代名家的诗联就达上百处之多。
这是一大创新,也是一次冒险。
创新是因为她独树一帜,探寻书院发展脉络,挖掘石鼓精神内核;冒险是因为以诗词为脉络前行,故事情节就很难有跌宕起伏,这会有读者吗?
当我看到这部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有关石鼓书院的书太多太多,何况她还是以诗词为脉络,这可能是看不下去的。
翻开并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肤浅。
这本书不仅是湖湘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更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
对于《风雅石鼓》的价值,我很认同著名诗人陈群洲的评价——
她视野独特,另辟蹊径,聚焦特色,诗说石鼓。从石鼓书院浩如烟海的诗歌入手,沿着诗句走进历史,一页一页翻开,引经据典,严加考证,全方位再现这座神秘书院的来龙去脉。难能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局限于对历史简单地还原,而是厘清脉络,深度挖掘,以宏阔而辩证的手笔,从千年石鼓书院的开创精神、求新精神、民族精神和石鼓山水诗的自然超脱精神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找到了石鼓书院的魅力所在——那就是湖湘文化源头的精神光芒。
我曾经是一个媒体人,在我看来,再好的媒体,如果它的报道没有人愿意看,那是最让人沮丧的事,也失去了媒体的传播价值,所以我曾经就强调过媒体报道的可读性和必读性。
当我捧读《风雅石鼓》时,我的担忧在慢慢消失,书里有着许多令读者欲罢不能的细节故事,这些细节可能许多学者和衡阳当地人都是陌生的,而这些细节犹如一颗颗珍珠,藏在书中,让人在读到之余,不时有惊叹,经常有共情。
比如——
始于唐和五代的称谓山长,就是指书院的院长,书中告诉我们,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山长,竟然是我们衡阳人。
石鼓山最好的广告是谁做的呢?书里的论证,他就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韩愈,这个广告就是《合江亭》。
李宽,石鼓书院的创始人,有人说他是陇西人(今天的甘肃),有人说是衡阳人,作者抛出了这个问题,也许会成为后世的研究课题。
让石鼓书院真正能名扬天下的到底是谁呢?是李士真,是宋仁宗,是朱熹,是范成大,是一大批的唐宋诗人……
《风雅石鼓》是一本既蕴含创新,又是一本可读的好书,如果你是熟知石鼓书院的人,这里可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个不太了解石鼓书院的人,这里有你许多想知道的故事。
这本书会告诉你,原本是李宽为自己一个人建的书房,为何会让千万人关注上千年?
这本书值得一读,不只是我们对作者付出心血传承文化的支持,更是自己亲近石鼓书院最有价值的捷径。
一如陈群洲先生在本书的序中所言——
相信这部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风雅石鼓》是一部优美导读,人们会在它所再现的地理和精神层面的石鼓中重温历史,走向未来。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
(敬请转发,点文后在看)
热文推荐,点击阅读
林新华:关爱健康,这是最好的三不!
冬天,从被窝里爬起来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