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江乡东面偏南4.5公里,藤八河东岸田塅上,有一个村庄叫茶口,系村委会所在地,其下辖的桥下村与其相邻。
茶口村委桥下村一角
有一条叫搭八河的小河,流经桥下村前,并在茶口村附近,河水汇入藤八河,在两河汇合之前,一座古石拱桥横跨在搭八河上,乡人们称其为“桥下石拱桥”。
桥头一端生长着五棵根部相拥的千年古樟树,恰似人手五指指天状,因此,周边村民称之为“五指樟”。
该石拱桥四墩三孔,用红条石拱砌,桥面用鹅卵石铺成。桥全长24.13米,宽3.35米,矢高2.84米,拱券跨径5.81米。这在古代没有大型机械化起吊设备,全靠人力肩扛手搬的情况下,实属浩大工程。
八江乡茶口村委桥下村古石拱桥头天然“五指连体樟树”
古石拱桥系何时由何人所建?是大家关心的主要问题。
所幸在古桥南端桥孔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有一些文字,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字迹虽有些模糊不清,但经仔细辨认,仍依稀可辨:“大明成化戊戌渠县知县槎口规修”。据此即可断定,古桥建于明朝成化戊戌(1478年)。距今历时已546年了,她经历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霜雪日晒,洪水冲刷,仍然屹立不倒,实属罕见,故她于2018年3月,被列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县有关主管部门经立项,拔专款对古桥进行了全面维修。
茶口村,古时称之为槎口村,也有写作“查”口村的,因江西省内有多地:如景德镇浮梁县江村乡、婺源县段莘乡等均有槎口村,为避免重名,后人将槎口村改成今名茶口村。
查询史料《永丰人物》可知:明朝时期,茶口村有一个人叫“袁规(1419——1507)字兆明,号兰甫,八江乡茶口村人,天顺五年(1461)中明经进士,成化十年(1474)授四川渠县知县,十九年(1483)迁广东石城县知县”(见《永丰人物》P160)。
碑文与袁规县令生平事迹榫合,确认是他修建无疑。作为远在他乡任县令的袁规,不忘家乡,不忘父老乡亲,捐资修桥,报效故里,包括从个人财力和能力上分析,均合乎情理。
古时候水路运输是极其重要的交通方式。那时天然的雨水山泉,不易被像如今那种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截留,基本上都汇入溪流江河之中,所以在古时候河水比如今丰沛,一方面给搭八河两岸乡民通行往来带来不便,石拱桥的修建就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内陆河流通航时间较如今长,茶口、桥下村的物资从石拱桥下码头走水路,旋即进入藤八河,此后如逆水而上可通吉水白沙、永丰古县、瑶田、藤田、陶唐。如顺藤八河而下,可进入恩江。此后再逆恩江水而上,可进入永丰县城。若顺恩江水而下可入赣江,上吉安……,其水系四通八达,商业贸易往来繁盛。546年来,八江乡桥下村古石拱桥见证了属地当年的繁盛和辉煌。
建国后,公路交通运输发达,内陆河流水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乡村公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桥下古桥已经失去了它过去的繁华和通行功能,古桥两侧的石缝里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与杂草,令人感慨不已。
可喜可贺的是,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拨款40万元,对古桥进行了全面的修复重建,工程于2021年1月4日动工,8月24日竣工验收。如今,一座崭新的桥下石拱桥,建新似旧,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岁月的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