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粮店,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它已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今在居民区和街道上早已消失了粮店的踪影。然而,在济南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里,那些亲身经历过票证时代的人们,心中总有一段珍贵的记忆挥之不去——怀揣着珍贵的粮本,前往附近的粮店购粮。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上新街粮店肩负着为附近居民提供粮食供应的重任,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新街62号院 (粮店就在院内)
四合院中北屋是上新街粮店 图/萨漠
上新街62号,坐拥优越地理位置的上新街粮店,院子三面环路,处在一个不规则的十字路口,可以方便周边居民进出买粮借粮。老粮店有一排破旧的廊柱,营业窗口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异常醒目,不仅是三十多年前老粮店的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象征。
在那个计划经济盛行的年代,粮食实行计划供应,每家每户每月都有固定的配额,粮本因此成为了每个家庭的珍贵“宝藏”。对于那些孩子众多的家庭而言,有限的粮食定量往往难以支撑到月底。于是,“借粮”这一妙法应运而生。什么是“借粮”?就是从粮本上提前购买下个月的粮食。
每逢25日,天不亮,那些急等着买回粮食下锅的人们就在粮店门前排起长队,望眼欲穿地盼着粮店快快开门。有的人甚至头天晚上用小板凳来排队挨号。粮店一上班,售粮员立刻像是走进战场,忙得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人们自觉地排队等待,期待着早点买到粮食。
图/萨漠
粮店内弥漫着诱人的气息,那是生活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卖粮售货员身着粗布白大褂、头戴白布帽子的售货员们肃立柜台前,耐心地服务着每一位顾客。顾客们逐一走向柜台,售货员仔细核实粮本后,便大声清晰地报出所需粮食品种和数量。随后,他们熟练地端起镀锌白铁皮大簸箕,从身旁的木头柜中取出米面,仔细过秤。购粮者紧盯着台秤的刻度,生怕有任何误差。当米面倒入布袋时,售货员还会在簸箕背面轻拍几下,确保不留一粒。买到粮食的人们满心欢喜,满载而归,急匆匆地用自行车驮着米面袋子回家,家中的孩子和妻子正等着米下锅做饭呢……
济南市粮票
集体借粮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景,家家户户都缺粮,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祖国日益强盛,百姓生活日益富裕,饥饿与贫穷已成为过去,按计划定点供应的粮店逐渐失去了其作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上新街粮店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寄托着几代人的深厚情感与回忆。如今,票证时代已经远去,上新街粮店及其所见证的岁月,已成为了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历史记忆。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菁 审核:孔雪
往期精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