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留美博士王晓晔身体不适,前往医院看病。不料医院拼尽全力,竟越治越严重,一检查,结果令人震惊。
2011年1月14日,美国新泽西州。
一名39岁的华人男子因长期感到疲惫无力、头晕眼花,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就诊。
可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治疗,他的病情不仅未见好转,反而迅速恶化。
1月26日,这名男子被医院宣布死亡,死因为铊中毒。
仅仅两天后,警方将他的妻子逮捕。
这对夫妻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王晓晔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的收入来源全靠几亩薄田。
父母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只为了让一家人能够勉强温饱。
在这个小山村里,大多数孩子念完小学便辍学回家帮忙,日复一日重复着父辈的生活,王晓晔的父母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他们坚信,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孩子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摆脱一辈子为生计劳碌的命运。
从小,王晓晔就被灌输“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理念。
父亲时常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咱们种地人吃的是苦,靠的是天,可你不一样,你有读书的脑子,要努力才能飞得更高,不辜负这片苦地。”
王晓晔也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从小聪明伶俐,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口中的“尖子生”。
1990年夏天,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天,王晓晔捧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跑回家。
那一刻,父母的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笑容,母亲一边擦着眼角的泪水,一边乐呵呵地张罗着给村里报喜。
清华大学,这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村里从未有人能考上这样重点的大学。
乡亲们听闻消息后,纷纷带着自家种的土特产上门祝贺。
有人感慨:“晓晔真是我们村的骄傲,这孩子以后前途无量啊!”
那天晚上,村子里格外热闹,父亲特意在门口挂了一串鞭炮,点燃时火光冲天,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庄,仿佛在宣告王晓晔的新生之路正式开始。
之后他在大学认识了李天乐,对方是北大的化学尖子生。
他们在宾州大学相遇并坠入爱河,这段恋情后来成了清华北大学子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王晓晔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华尔街的队伍,成了一名软件工程师。
而李天乐则在一间大型公司里,担任化学实验室的技术人员。
多年的努力,让他们在新泽西州拥有了一栋属于自己的豪宅,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看似美好,实则暗藏隐患。
2009年,孩子的出生本应为这个家庭带来更多喜悦,却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王晓晔认为男人应该承担家庭责任,希望李天乐能够多照顾家里。
李天乐坚持自己的事业,他和她的争执越闹越凶。一次争吵中,李天乐提到了大学时期的前男友,彻底激怒了王晓晔。
两人因为争执,匆匆忙忙签了离婚协议,现在正等着法院给出最终结论。
李天乐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想离婚。
身在异国,她清楚独自抚养孩子的不易。
她盼着王晓晔能主动认错,试图修复婚姻,可结果却不是这样。
失望、愤怒、不甘……
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李天乐脑海中浮现。
李天乐利用职务之便,悄悄获取了一种剧毒物质——铊,这种无色无味的化学物质一旦摄入,往往难以察觉,却足以致命。
李天乐的心思缜密且冷静,她精心策划着如何利用这一毒物,去实施自己的罪行
几天后,症状加重,他的四肢开始无力,头痛欲裂,甚至连正常行走都变得困难。
李天乐表面上满怀关切地陪着他去了医院,暗地里却得意地看着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实施。
王晓晔住院后,病情急速恶化,医生们对他的症状束手无策,经过各项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原因。
在医院的12天里,李天乐以家属的身份贴身陪护,展现出无微不至的“关心”。
她在病房内耐心喂药、喂饭,时不时扶着他起身活动。
每当护士或医生经过,都会被她看似温柔体贴的举动所感动。
正是这种“悉心照料”让王晓晔再次接触到了铊,病情雪上加霜。毒素在他体内逐步积累,最终导致了多器官衰竭。
1月26日,医院正式宣布王晓晔死亡,死因被确认为铊中毒。
这一消息震惊了所有人,而李天乐却依旧表现得冷静自若,甚至在丈夫去世后继续忙碌地处理后续事宜。
她无法掩盖那些被警方发现的蛛丝马迹,警方在案发后迅速展开调查,结合法医的检测结果和医院的病例记录,迅速将嫌疑人锁定为李天乐。
警方在她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铊的残留,这一证据铁证如山,将她推向了罪犯的位置。
法官最终判决李天乐犯下一级谋杀罪,处以终身监禁,永不得假释。
这起案件震惊了全美华人圈,不仅因为手段的残忍,还因为李天乐精心掩饰下的冷酷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