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量感
“课标研学”专栏第十一期
思想引领行动,认知拓宽未来。9月24日下午,全体工作室成员在城南小学录播室进行了课标研学活动,苏国玲老师分享了《如何培养量感》。
“量(quantity)”是现实世界一个最普遍、最基本的属性,是形成“数”概念的经验基础。“数”和“量”通常是连在一起讲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现实世界的“量”与测量活动有关。增补“量感”作为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很有研究价值。本次学习主要结合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测量活动来研究“如何培养量感”,重点讲了三大培养策略:
一、重视对单位量的感知,形成单位量感。
学生在学习初期最先接触的就是单位量,如1厘米.1分米、1米、1克、1千克等,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摸、量、称等动去感知,进而形成鲜明的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形成量感。
苏老师结合教学经验,寻找生活实例,找到了1cm(小孩手指宽度)、1分米(手掌宽度)、1米(教师走廊宽度)的具象体验,比较了建立1千米、1公顷、1平方千米量感的不同方式,择优最佳方式,补全了单位结构图。
二、增加对量的深度体验,形成具身经验。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亲身体验客观事物 的属性特征,亲身经历体悟过程,才能清晰建立概念、 表象,深刻记忆概念知觉。
具身体验,简言之,就是身体参与学习过程,身体成为对学生学习内容多通道感知的载体,成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动 态交互的支架。
此次研讨,从购物活动、生活中的容积、温度的感受、质量的体验、速度的快慢等内容中选择素材,一一介绍了培养量感的具体办法。
三、开展丰富的估测活动,精准完善量感。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运哥拉斯曾有"万物皆数"的说法。数源于数,量源于量。量感体现为一种直觉和敏感性,它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经历与体验。
例如估测一支铅笔的长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然后根据直觉进行估计,再借助工具准确测量,把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大量的活动,不断修正对"量"的感觉,从简单测量走向深入思考。
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是由学生的感觉器官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在学习中,学业对量的感性认识是模糊的、不稳定的,有时是片面的,量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较为长期、反复体验,不断修正的过程。我们也将继续坚持学习,积极探究,把高质量的教学呈现给学生。
教师简介:
苏国玲,中共党员,中小学二级教师,晋城市教学能手,教改先进个人,高平市课堂教学团体赛评课一等奖。
传统文化共学
聚焦课题共研
服务育人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