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城市的氢能集群发展最具潜力

企业   2024-10-30 17:15   北京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上有很多供应商是个体工商户,他们可能不太容易在国家政策补贴的链条中得到太多支持。但即使只有一两辆运氢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自9月底以来,国务院多部门密集发布了若干一揽子增量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中央政府最大力度“化债”,对氢能行业的发展显然是个好消息。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88辆和4133辆,同比分别增长40.6%和44%。

目前而言,氢能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地方政府推动为主,若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发展氢能产业就未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氢能产业培育需要投入“真金白银”,且短期内未必见效益,需要长期布局。

同时,对氢燃料汽车的发展,业界存在争议。典型代表是埃隆·马斯克,他认为氢能源车是一种“非常糟糕且愚蠢的技术”。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耿晋军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个别城市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应当合理把握力度和节奏,量力而行、有序推进”。这一观点被很多人解读为,是对氢燃料汽车的发展的否定。

其实,“量力而行”的观点,指向了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本地财力发展有关产业。

近期来看,各地涉氢政策持续推出,氢能市场颇为活跃。9月2日,成都计划2024年新增推广500辆氢能商用车;9月3日,大连发布《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9月13日,佛山市南海区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支持“高耗能”企业氨氢融合技术应用扶持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气改氨”补贴基准为1000元/吨;9月29日,湖南省发布首个支持氢能发展的专项政策。

“中国的氢能产业像是正在攀登产业的珠穆朗玛峰,不断向前迈进。这需要产学研用抱团取暖、爬坡过坎,用集群思维、系统思维获得发展优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监事长沈体雁表示。

那么,中国氢能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如何?《2024中国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正在跨越从示范验证、产业培育向市场驱动发展的关键拐点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本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中国氢能产业集群版图“核心区”
HYDROGEN

我们知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正引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但具体而言,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排名前20的城市有哪些?

9月20日,第二届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对话活动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举办。会上发布了由大兴国际氢能产业园支持,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外商投资协会联合研制推出的《报告》,沈体雁对报告内容进行解读。

根据评估结果,中国氢能产业集群前20强呈现3个阵列:第一阵列(TOP2)为北京和上海;第二阵列(TOP10)包括深圳、苏州、广州、成都、郑州、杭州、南京和武汉;第三阵列(TOP20)包括天津、佛山、重庆、无锡、大连、嘉兴、西安、温州、东莞和宁波。

>> 10月15日,在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的加氢站,一名工作人员在为一辆氢能叉车加氢气。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可以看出,TOP20氢能产业集群中,有一半的城市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其中,广东省独占4席,即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从全国空间格局来看,我国氢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分布较少,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呈阶梯状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氢能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榜单中多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进入榜单城市数量超10个的广东、江苏、浙江4个省份,4省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均超8万亿元,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均超7000亿元,有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或装备制造基础。

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方面,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氢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强,如2023年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位列全国前三。北京市氢能产业以1724件授权发明专利居于榜首,占全国氢能产业授权发明专利的18.56%。其次为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185件和824件,占比为12.76%和8.87%。

跑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冷链配送车、天津港里的重卡物流车、河北张家口酷暑严寒里稳定运营的公交车……京津冀三地都能看到氢能车的繁忙身影。作为在氢能技术研究、产业布局与应用示范方面全国起步最早的地区,京津冀三地氢能全产业链基本贯通,正在合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高地。

今年上半年,氢燃料与自动驾驶技术历史性“牵手”:由北汽福田生产的氢燃料自动驾驶重卡从北京马驹桥物流园驶出,途经河北廊坊,最终到达天津港,驾驶过程全程无需接管。“目前,北汽福田已累计推广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车超过3000辆,安全运营里程突破1亿公里。”北汽福田副总经理秦志东说。

稳定的氢源是保障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氢气制备条件,资源禀赋良好。广州氢能上中下游全链条均有布局,形成上游制氢,中游储存、运输、加注,下游交通设施应用与发电应用等5个主要环节,汇聚80多家主要氢能企业。

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聚集发展了近200家氢能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校、行业组织及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家,接近深圳市产业链企业总数的1/4,专利申请量累计超过3000件。


中国氢能产业集群“潜力股”
HYDROGEN

根据集群发展、氢能应用、加氢站等指标,综合当地的氢能产业政策支持、产业配套、氢源禀赋、应用场景等条件,《报告》筛选出中国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最具潜力城市TOP10,包括合肥、南通、常州、长沙、淄博、扬州、潍坊、烟台、济南、青岛等10个城市。

>>中国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潜力排名

这些“潜力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规划驱动的。

2021年5月23日,山东省最大加氢站——山东泰山钢铁集团加氢母站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投产运行。这是山东省启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以来首个落地的子项目。

据了解,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是山东“氢进万家”的参与城市,正在建设的氢能高速“济青高速”将城市深度联结。参与城市及邻近地区都有较好的工业副产氢基础,特别是淄博齐塑环保氢气充装项目、齐鲁石化首套氢气压缩充装项目等除满足本市需求外,已能够向周边城市供应燃料电池氢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援引数据指出,2019年,山东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在9.5亿吨,属全国第一,减排压力巨大。“氢能是极具碳减排潜力的新旧动能转换领域。‘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为山东推动氢能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机遇。”

“另外极具潜力的城市是合肥和长沙,特别是合肥,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核心能力。”沈体雁告诉本刊记者,合肥、长沙是长江中游城市,是中部地区的大型城市。两座城市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产业基础都有优势,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氢能产业发展也正不断推进中。

纵观我国氢能产业集群发展,在产业规模方面,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分布较少,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呈阶梯状分布;在产业集群集聚实力方面,集聚实力较强城市主要分布集中于中国中东部;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方面,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氢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强;面向未来,北京、上海、苏州以及部分省会城市的产业集群发展潜力明显。


以“氢”为媒,探索中国式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HYDROGEN

国际氢能委员会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联合发布的分析报告《氢能洞察2023》显示,随着全球氢能产业强势增长,到2030年,全球氢能直接投资额有望达3200亿美元。

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绿氢制造成本依然较高,而氢终端应用领域的创新又需要各国持续加大投入,成本因素可能会制约氢能生产水平的提高,国际氢能协会主席谢菲尔德认为。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预计,2023-2050年,全球氢能供应链需要9万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发展中国家需要投入3.1万亿美元。除成本过高外,运输、储存等技术的不完善同样制约着氢能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化应用。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沈体雁表示,“我们拥有不少具备强抗压能力的企业。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上有很多供应商是个体工商户,他们可能不太容易在国家政策补贴的链条中得到太多支持。但即使只有一两辆运氢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目前,中国本土企业不断精进研发实力,提高产品自主化水平。《报告》显示,26家销售燃料电池系统的企业中,超七成企业拥有电堆设计与集成技术,其中超半数企业将电堆作为独立产品出售;超五成企业具备膜电极制备能力。上游核心原材料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等仍依赖于国外进口,但本土化率逐年提升。

尽管整个氢能产业链、创新链的局部环节里,有一些指标可佐证技术的快速进步,但是制约整个氢能产业发展的系统性瓶颈,仍有待于突破。“我觉得,政策还是要持续引导,企业家要有耐心,耐心资本也要持续进行支持。”在第二届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对话中,沈体雁呼吁。

综合来看,我国氢能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短板,大规模储运技术有待突破,储运成本急需降低;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升级,输氢管道布局需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氢能多场景应用专项政策等还有较大的政策激励空间等。

对此,《报告》从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团队,抢占创新先机,系统性保障产业氢能安全供应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比如在因地制宜,保障产业氢能供应方面,应按照相关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制定加氢站建设运营补贴及管理办法,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协助机制和监管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布局加氢站设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结合综合能源一体站规划,鼓励利用现有的加油加气设施基础,改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站一体化的加氢站新模式。

多国都已发布氢能发展战略。如日本政府通过打造国际氢气供应链,发挥企业联盟作用协调企业氢能发展,并搭建“政企学”创新平台提供研发技术支持;韩国政府自上而下制定氢能发展规划政策,消除企业发展氢能产业的不确定性,并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氢能产业;美国将氢能产业发展作为长期战略储备,推动社会利益相关方在竞争性机制下开展合作;欧盟目前主要将氢能作为重点行业降碳减排和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手段等。

国外典型氢能产业案例及其核心成功要素,对我国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塞尔温·哈特表示,中国将在氢能产业等绿色能源发展领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确保更多人获得可再生能源。

“我们很难像过去40年一样,依赖劳动密集型行业推动经济发展。当前,本土氢能产业正进一步探索‘中国式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以‘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锚定氢能产业里面不同的细分赛道后,给予政产学研持续扶持。”沈体雁表示,“携手并进、向‘氢’而行,氢能产业也有可能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在中国率先实现市场化。”

END



编辑:艾丽

设计:艾丽

审核:李子吉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或在后台联络开白!




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平台
欢迎扫码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下设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平台。

群内会不定期推送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政策解读、独家分析、地方产业动态、新兴产业报告等信息。

请备注:

单位+职务+姓名

(联系电话:13717786927 )


2024年10月1日出版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 ↓ ↓ 订阅关注 ↓ ↓ ↓  

陪伴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的脚步


*温馨提示: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设置教程请戳→不做这件事,你可能就找不到我们了……


 融媒体智库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

中国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研究院

 旗下企业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发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中导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往期回顾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是目前唯一面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央级权威期刊。以新闻报道、信息交流、论坛活动为核心内容,为各级政府制定产业规划提供依据、为项目建设搭建平台、为企业投资决策和发展指引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