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中语文老师,在讲授文学创作时的一句评论印象极深。大致是,深刻不一定是纵向的挖掘,横向的展开同样能达到深邃的效果。而我认为,达芬奇的深,兼有二者。
首先是纵向的挖掘。在达芬奇之前,广为称誉的人物主题的画作,虽然已经惟妙惟肖,但是五官比例、表情描绘等方面,都不足够协调与自然,偶尔也让人感受到些许僵硬与穿凿感。
而以《蒙娜丽莎》为例,达芬奇对人物的画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匀称的骨相,丰满而有质感的肌肤,慵懒而舒展的姿势,以及明暗调和下,充满神秘意味的人物表情......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不拘泥于“像人”,而真实地拥有“人”的气息。我认为这与其独运匠心于细节,深入挖掘与刻画的用心良苦有关。
蒙娜丽莎局部
《蒙娜丽莎》中“薄雾法”技巧所营造出的面部光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从面部的刻画来看,利用明暗光影塑造出特定的视觉效果,在画作上体现为将人物从二维的平面感,拉向三维的立体感,使人物肖像更真实。
而从内容表达来看,这种阴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人物表情的神秘意味,甚至是一种感情的留白,引出了千百年来观赏者的种种疑问:蒙娜丽莎是否真的在笑?为什么似乎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感觉到她在看着我?......
达芬奇手稿
同样,达芬奇以其博学的内涵,使创造的作品从横向展开,开辟新的表达空间。他一面具有艺术家、诗人的风雅气质,另一方面又时刻保持科学家的缜密头脑。
印象深刻的是,以前看到傅雷先生对他的一句评价:“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是如何难得地结合在一起”,达芬奇兼具“观察的器官,善感的心灵,创造的想象力”。
达芬奇湿壁画《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作品,带有他思维上的那种缜密严谨的气息。比如《蒙娜丽莎》基于逼真的神态,而展现的生;比如《最后的晚餐》中,几乎具有完美透视效果的精妙构图,这些都是他博学身份背景下的判断。
达芬奇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与素养,使作品臻于完善,又在美的意味里独具一格。我认为这是他所作的横向展开,是另一种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