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五体中,楷书以其工整、规范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扫盲运动”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楷书让人喜闻乐见的特点,起了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书法界个性化表达成为主流趋势,楷书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甚至被一些专家贬低为“印刷体”。在这样的争议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位在建国初期对楷书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徐之谦。徐之谦生于1903年的北京昌平区,家境并不富裕。尽管条件艰苦,但家人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早早地将他送入私塾学习。
他临摹欧阳询《九成宫》,仅用两年时间便能做到与原作无异,这就是白蕉先生所说到临帖“如灯取影”。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徐之谦未能继续深造,而是进入了一家篆刻厂成为一名学徒。在这里,他不仅学会了篆刻,更重要的是从刀劈斧凿中悟出了书法用笔的精髓。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书法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之谦不满足于单一的书体,他广泛涉猎,从各种传统碑帖中吸取养分,还结识了黄宾虹等金石界的名家,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徐之谦的书法已经名扬全国。他成为了荣宝斋特聘的专业篆刻师,还担任了字帖编写组的组长。这一时期,他几乎包揽了所有官方发布的楷书字帖的书写工作,影响力之大,甚至超过了当今知名的二田兄弟。徐之谦的楷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笔画挺拔瘦硬,转折处去圆取方,展现出颜柳之雄健与欧楷之险绝的完美结合。他的结字端正而又不失欹侧错落,既保持了楷书的规整美观,又赋予了楷书生动的个性。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无疑是极具传播力的。他的字被一些人批评为“印刷体”,但这种评价似乎忽略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像徐之谦这样的书法家,他们以极高的标准和专业精神创作出适合普及和学习的楷书字帖,才使得无数人能够通过这些字帖学习到规范而美丽的汉字书写方法。当我们回望过去,应当给予这样的艺术家以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