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声称由于全球每天二维码的使用量高达100亿个,人们担忧二维码资源可能很快就会被耗尽。对此,专家给出了明确的回应。
据央视新闻报道,面对公众的疑虑,专家首先指出,目前对于二维码的消耗量还没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统计数据。即便按照全球每天消耗100亿个二维码来计算,也需要进一步分析二维码矩阵的组合数量,才能准确判断二维码资源是否真的会耗尽。
从理论上讲,任何在固定区域内通过排列组合形成的黑白方块变化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当所需存储的数据量超出二维码的容量限制时,理论上二维码是有可能被用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远超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因此其实际可用性远高于理论限制。
以广泛使用的微信付款码为例,其二维码矩阵由25x25即625个小方块组成。在去除用于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后,仍有478个方块可用于数据存储。每个方块都可以是黑色或白色,因此理论上可以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
假设全球每天使用100亿个付款二维码,那么一年将使用约36500亿个。经过精确计算,要用完所有可能的付款二维码组合,需要长达2.14×10¹³¹年。
值得注意的是,宇宙自诞生至今也不过137亿年,即1.37×10¹⁰年,这个时间远远少于用完所有付款二维码所需的时间。
因此,专家明确表示,公众无需担心二维码会很快被使用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二维码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而其资源枯竭的问题,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远远不会成为现实。
形码向二维码的“进化”
虽然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二维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是二维码,这是因为二维码属于“可以,但没必要”的一类物品:我们就算不知道它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原理,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使用。
但既然你读到了这里,所以了解一下什么是二维码也无妨,毕竟知识谁嫌多呢,但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知道了二维码的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我们不必为使用完它而担忧。
首先明确一点,二维码并不是谁无意间的发明创造,相反,它是被赋予厚望的“替代物”。没错,在诞生之初,二维码仅仅是为了替代条形码,它现在能如此“火爆”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完全出乎发明者的预料。“条形码”向“二维码”进化的背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世界商业进步史。
诺曼・约瑟夫・伍德兰德——商品条形码之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人诺曼・约瑟夫・伍德兰德就研究出了条形码,并与其同伴一同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但由于技术限制,直到70年代,条形码才被正式用于商品包装。那个时候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条形码,却重新定义了商品流通速度,从根本意义上颠覆了世界商业史。
由于条形码可以存储商品价格等信息,因此收银员不必像往常一样一一辨认商品,只要用手中的扫码枪对准商品条形码一扫,就能实现快速结账,这极大的加快了收银员的结账速度,从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购物。售卖环节的加速,使得商品流通的各环节速度也因此加快,进而提高了商品盈利效率,商人们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制于条形码存储容量较小(只有30 个字符左右),单一条形码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商品信息存储需求,人们迫切需要新的存储码,二维码应运而生。
二维码最初由日本的腾弘原团队于1994年研发成功,由于该团队自愿放弃专利与世界分享这一技术,再加上其本身的优越性,二维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青睐,它完美解决了条形码容量不足的问题,把商品信息存储正式带入了“二维码”世界。
二维码的存储原理
我们现在看到的二维码,主要是黑白两色,由不同方块排列组合而成。可别小看这简单的黑白方块,它们可大有意义,其中白色的方块代表0,黑色方块代表1,二维码中的“二维”,就是指由这些0和1组成的二进制。
提到二进制,多数人会有点陌生,我们只要知道它是一种算法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平常使用的计算机,它采用的就是二进制算法。二进制算法不仅计算简单高效,而且不容易出错,可靠性极高,因而成为了计算机算法的首选,而二维码想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存储复杂且庞大的信息,二进制也就成了不二之选。
二维码消失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