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中国科幻百年精华短篇,给予儿童深层滋养

情感   2024-11-20 15:30   福建  

“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科幻卷”(全7册)限时特惠包邮 128原价¥308),2024年11月30日活动结束。

一套7册:《布克的奇遇》《生命之歌》《飞越海峡的鸽子》《宇宙尽头的书店》《巴鳞》《伪人算法》《云鲸记》

选取1917—2017年百年间的100篇名家原创短篇科幻小说,既有萧建亨、王国忠、童恩正、叶永烈等老一辈作家,又有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吴岩等中国科幻代表作家,以及陈楸帆、宝树、郝景芳、夏笳、飞氘等新生力量的原创科幻作品。一套书开启中国儿童全维度科幻阅读之路,以想象之力创未来。

所选作品背景知识广博且主题多元,涉及人工智能、元宇宙、基因编辑、异域探索、时空旅行、远古探险、末日灾难、外星生物、气候改造等前沿话题,呈现出中国科幻小说的厚度、深读和广度,帮助孩子拓展科学知识,提高对科技、对时代发展的认知和感受力,亦能够启发孩子们进行更为深入的人文思考。

作品文字量适宜,单篇字数在1500—30000字之间,课余饭后“阅读小点心”,随时随地可翻开阅读,轻松无压力。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故事中拓展想象,望见未来。

每本均为32开本,软壳平装,内页采用80g轻涂胶版纸,排版简洁大方,正文文字较大,能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推荐8岁及以上儿童阅读。   

                         

序言

中国科幻从晚清开始萌发,到1917年时,中国科幻文学已经默默前行了二十多年。在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西方科学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渴望变革的中国文化先驱们在这一历史时期,对科幻小说(或当时所称的“科学小说”)尤为关注。前有梁启超亲自创作《新中国未来记》,带动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等一系列晚清科幻小说问世;后有鲁迅提出“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的号召,他翻译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以期改变国人的精神,将科学的血液注入古老的民族。从晚清到民国,不少科普型的科幻小说应运而生,选入本丛书首篇的《女博士》即其中的代表。

有赖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叶永烈开始一代又一代学者的钻研,清末科幻小说以及它对中国当时文化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发现。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21世纪前的中国创作者对中国早期的科幻创作总体不太熟悉。近年来,越来越多相关的书籍和研究问世,科幻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中国文化研究场域的热点。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系列(全5册)、董仁威编著的《中国百年科幻史话》、吴岩主编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贾立元创作的《“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詹玲创作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转型研究》,以及李广益关于《三体》和“后人类”主题的系列研究等相关著作,从诸多角度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度挖掘与研判。

2021年,我受邀为“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系列的“科幻卷”选编作品。有赖前述各种研究的指引、多种历史选本的积累(如韩松、吴岩、姚海军、星河的科幻年度选本,饶中华的科幻故事选集和其他各种主题科幻选本)和学友的助力,特别是科幻研究者、评论家三丰(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张峰)和小伙伴们建立的“中文科幻数据库”网站与“久隆计划”的信息与资料支持,以及吴岩、姚海军、萧建亨、董仁威、星河、杨枫、李广益、飞氘(贾立元)、任冬梅、宝树、彭柳蓉等各位师友的无私帮助,历时近两年,选编工作终于完成。

三十年前,我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登出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升成》;三年后,这篇小说在《科幻世界》杂志正式发表,从此我与科幻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身为文学爱好者,我曾经以为,从小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是我创作萌发的土壤,然而在2012年参与“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系列图书的项目出版、为作家童恩正的科幻小说撰写综论时,我赫然发现,恰恰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们的作品,已为我的童年播下了科幻的种子。

在我的少年时代,《儿童科学画报》《少年科学》《我们爱科学》等少儿科普杂志上登载的短篇科幻故事,以及《古峡迷雾》《飞向人马座》《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科幻图书,都曾经给我带来丰富的科幻文学的滋养。这些故事成就了我们,同时也为被称为“新生代”的我们这一代科幻作家留下了遥远的童年记忆。

“百年百篇”的选稿工作,于我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以梳理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源流。看到一代又一代的科幻作家在每个历史时期独特的土壤中,历经时代的风雨浇灌结出了何种果实,难掩感慨。

受丛书体例之限,本次作品排序基本以作者生年为引,篇后附作品首次发表的时间与来源。耙梳百年来的科幻文学作品时,我参考各家之言,并结合本次选编工作所得,尝试对中国科幻短篇小说按作品创作及发表时期做出以下分期,方便读者对号入座。

以本丛书选编作品的首次发表年限为基础,向前追溯,可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分为六个时期:

中国科幻的第一时期(1902—1911):中国科幻的萌芽期(晚清科幻);

第二时期(1911—1949):结合科幻主题、展望中国未来的民国科幻;

第三时期(1949—1966):“向科学进军”大背景下的科普型科幻;

第四时期(1976—1990):科幻文学的复苏、发展与低潮期;

第五时期(1991—2010):中国科幻再青春—校园化、通俗化、文学化与多元化;

第六时期(2010年至今):后《三体》时代与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科幻。

此外,关于丛书选篇标准需提及的是,如果其他分类可以用儿童文学传统的评判标准来挑选,如“艺术性”“审美性”“童年性”,那么面对科幻文学时,就需要审视它面对的特殊情境:这一门类自清末进入中国以来,曾在各种报刊、杂志连载,长期跨越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科幻文学常年被归于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创作领域评估,亦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属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同时关照;近年来,将科幻文学设为独立门类的呼声日高,但若回顾百年历史,中国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恰恰是这种复杂历史关系的体现。

因此,本次科幻卷的选篇,首先秉持科幻标准,以“新颖的科幻技术点”“科学理性与科学逻辑”“科幻场景下的人文思考”为重要标准,同时专门为具备童趣、符合儿童文学“童年性”审美特质的儿童科幻小说或科幻童话留出位置。考虑到科幻小说本身具有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科普功能,而这种功能恰恰与中国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这一评判标准遥相呼应,用较宽泛的标准来为科幻这一历史身份模糊的文类做百年回顾,应当比用严格的“儿童文学审美”来选篇更加妥当。

书写“中国”也是选编的标准之一,丛书特地收录了多篇将独特的中国历史与科幻构思巧妙结合的历史科幻作品。但由于“儿童文学”的丛书定位,涉及宗教、政治或其他明显成人化风格的作品并未选入,如魏雅华、刘维佳、马伯庸、糖匪的社会型科幻作品;同时,因为分卷收录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擅长写作中长篇小说但没有合适短篇的重要作者未能收入,如老舍的《猫城记》、程嘉梓的《古星图之谜》、钱莉芳的《天意》、默音的《月光花》等;亦有少数重要作者的作品因版权问题无法收录,如郑文光的《火星建设者》、柳文扬的《一日囚》、绿杨的《黑洞之吻》、潘家铮的《偷脑的贼》等;由于一些崭露头角的新作者在起步阶段以网络发表为主,也未能入选,如双翅目、王元、石黑曜、白贲;最后,在编辑环节,为保证丛书主题和科幻点的丰富性,也对同类型小说做了一定的取舍。所幸虽有遗珠,然而这一百篇选篇和其背后的作者,依然可以为我们描绘中国科幻文学这一百年来发展的总体面貌。每位作家仅取一篇的限制,恰恰使得丛书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作者群像,一砖一石地砌成属于中国的科幻之路。

赵海虹

2023年6月21日


版式:Xman.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连岳
传递好观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