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志愿服务“不打烊”。
孩子们开心学剪纸。
2025年春节,是“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为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我市各县(市、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落子展演、剪纸、舞狮,非遗活动好戏连台
“咚咚咚……”1月24日,南皮县大浪淀乡三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随着锣鼓声响起,落子展演活动正式开始。来自南皮县和周边县(市)的十余支落子队相继登场,演员们伴着鼓点舞起彩绸、彩扇,不断变换着队形。
“在我们这儿,过年不跑跑落子,就不算是过年。沧州落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皮落子作为沧州落子的代表,一代代传承下来。看,落子队中的演员多数是孩子。”现场一位村民侃侃而谈。
春节期间,在河间市图书馆,非遗剪纸活动持续开展。“孩子们别着急,慢慢剪,先剪里面的细节,再剪外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宝树,为大读者和小读者介绍了剪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详细讲解了折纸、标记线条、比例控制等方面的技巧。读者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剪起来,转眼间,小雪花、大福字、小动物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便跃然眼前。
这个春节,我市各地通过开展落子展演、剪纸、舞狮等非遗文化活动,让群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村晚、非遗大集、民俗文化节,“文化大餐”热辣滚烫
2024年7月,沧州南大港湿地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加上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我市成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世界遗产”城市。春节前夕和春节期间,我市运河沿线各县(市、区)和渤海新区黄骅市南大港产业园区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春节前夕,在位于市区大运河畔的运河区小王庄镇大圈村,“村晚过大年”活动现场格外热闹。
活动在开场舞《新年快乐》的表演中拉开帷幕,紧接着,广场舞、武术、戏曲等轮番上演,精彩的节目引得现场观众接连喝彩。
“这两年,随着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俺村村容村貌大变样。大伙儿登台唱身边事、赞新生活,充分展现了村里人的‘精气神’。”大圈村党支部书记肖建军介绍,村晚将地道的“土味”和“文化味”融在一起,成为乡村极具魅力的特色文化符号。
在青县同聚祥商场步行街,非遗大集十分红火。
大集上,非遗项目展示区吸引了众人目光。“这些精美的图案是怎么烙在葫芦上的?”“小小的梳子是如何变成艺术品的?”人们不断好奇地打探着,非遗传承人边解答疑问边现场教学。
除此之外,沧县举办首届民俗文化节,吴桥县开展“非遗过大年”进景区活动,渤海新区黄骅市南大港产业园区开展诗词诵读活动……一系列活动为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热辣滚烫的“文化大餐”。
便民服务、爱心慰问、“三下乡”,“志愿红”映亮新春
春节期间,我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头攒动。而在一些地方,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用行动传递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志愿红”映亮新春。
新华区御宇社区联合新华区志愿联合会、普仁预防接种门诊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活动现场,辖区能人“组团”义务为居民磨剪子、戗菜刀、理发、体检等,将暖心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肃宁县开展“新春有爱 幸福护航”文明实践活动。由10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12支志愿服务队,分头前往全县9个乡镇,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用品,询问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
孟村回族自治县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10余家县直单位集中开展理论宣讲、健康义诊、法治宣传、爱心捐赠等活动;
……
服务“不打烊”,关爱“不缺席”。春节期间,我市各地的志愿者并没有停下服务的脚步。他们的一句句暖心问候、一次次“雪中送炭”,为“好人之城”沧州增添了别样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