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自己的金字塔

文摘   2024-10-29 20:30   加拿大  

点击上方⬆️ “东张西望的空间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更容易找到我们啦!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请注明转发自“东张西望的空间”。

从来不追星的我,今年巴黎奥运期间像个神经迷妹一样地追了两个小屁孩:一个是全红婵,一个是潘展乐。
这两个孩子,让我怎么看怎么打心眼里喜欢。而喜欢别人的孩子从来就不是我一贯的作风。
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是这两位风华绝代的世界冠军,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毫不造作地、认认真真地对全世界说:我们从来就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说。如果输,唯一的原因就是你自己,和我们的父母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人以绝对令人信服的个例一次一次、无数次地被验证过。如果说上一代的金庸、蔡澜有一些家底,才让他们有底气成为所谓的风流才子;那么张艺谋,他的成功和他的父母给他的起点是一毛关系也没有。你甚至不能说他的父母起码给他遗传了所谓的艺术细胞。他的成功,应该完全和他自己的努力与执着有关。
像张艺谋这样的例子多的去了,可惜今天的家长们总觉得他们这样的例子没有可比性。理由是那个时代和现在的时代不同了,那时的人,只要稍微努力点就可以出人头地,但是现在的形势更加卷,孩子们的生存竞争压力更大。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那普通人家的孩子是根本没有机会出头的,等等等等。
我觉得这个理论非常荒谬。原因在于张艺谋的时代就算没有现在这样卷,那也只是出了一个张艺谋。而且无论哪个年代,哪个行业,哪个国家,出类拔萃的总是少数,那个百分比绝对比百万富翁占人口比例的百分比低得多了。可见从正面论证,或是数据论证,这个言论都是错的。
但即便道理如此明白,“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这个言论还是成为了众多普通家长对于自家孩子平庸的最有力的解释和铮铮有词的强有力自我保护。
然后,这个2024年的夏天,我们等到了世界上最不容争议的两个人:全红婵和潘展乐。

这两个孩子,一个出生在绝对贫穷的家庭,一个出生在非常普通的工薪家庭。一个阳光帅气,一个年幼体弱。而且从两人的谈吐行为举止上,我们都可以确认他们没有被特别上等的家庭“收养“过或是特别”调教“过。他们和我们身边的孩子没有很大的区别:率真,简单,甚至有些幼稚的呆萌。
和这样两个孩子的家庭出生甚至是和他们的身体素质比较,我觉得可以放心的说:我们绝大多数的家庭孩子们都可能比他们条件更好,或者差不多。全红婵和潘展乐的所谓的“起跑线“,这个常常被许多家长作为唯一理由的必要条件,应该不会比我们的孩子更好、更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那么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孩子,在青春期间就出现了那么大的区别?有的成了为国争光、三观健康、人见人爱的世界冠军,而那么多的孩子却成了厌学厌世、性格自我、怨天尤人或是对父母毫无感恩之心的纨绔呢?
全红婵的例子是“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故事。
家境贫寒,母亲多病,但是父亲幽默、母亲慈祥,瘦小的孩子从小就被体校招去进行非常人能忍受的体力训练。她从来没有因为苦而退却,她的动力就在于:好好练了,可以赚钱给妈妈看病。这种经历,贫困家庭的孩子才会感知,更多的中产家庭的孩子没法体会。作为父母,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的智慧: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易,让孩子也来参与挑起家庭责任的重任。一个有责任、有使命感的孩子,才是一个可以有担当、有行动、有作为的孩子。中华古文的智慧的确是博大精深的,可惜我们常常一知半解、更多的是没有耐心去好好体会,而是把他们当成了当年课堂上必学、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到了生活中,更加直接就忽略不计了。
潘展乐的故事可能对有男孩子的家庭更有启发。
看得出他直来直去的个性应该是出自一个有爱、简单的家庭,也应该是个爱玩的孩子,但他偏偏把那股劲放在了自己的专业游泳上。记得最深的就是他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就下决心游过孙杨,然后这股劲就变成了他每天不知疲倦的训练的自我加压。
像他那样的心态,就算是他不在游泳领域发展,也会在其他的领域做出不菲的成就。因为他的动力来自于他自己,来自于向自己的英雄、偶像调整的不服输心态。为了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他都乐于承受,因为每一次身体因为训练而带来的疼痛都是朝自己的目标迈进的一步。
潘展乐的例子是一个更加接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是一个可以让所有的孩子、所有的父母都没法质疑的一个例子,那就是:真正的起跑线不是父母的钱,或者是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所谓阶层资源。真正的起跑线,是你自己,而且只能是自己。
我和静秋上周说起,中产家庭父母最大的误区是认为:父母这一代吃过的苦,就不能让孩子再吃,他们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
这个思路最大的误区在于,父母的初衷是让孩子的生活可以过得比我们更好。他们没想到的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能力靠自己生存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是永远不可能过得好的。
俗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不仅是一个社会的发展秩序和发展方向,其实说的更是一生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程。而对这个道理解释得最到位、最平白易懂的就是马斯洛的金字塔了。
马斯洛的金字塔说得很明白:一个人必须先要有吃的、住的,满足了生理需求,在那个基础上才可以、应该或者说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觉得今天大多数的孩子对马斯洛金字塔的理论是完全忽视了。也许学校不再教,社会媒体上也没有人爱看理论性的东西。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群从来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孩子,却在大声地呼吁要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
How?
如果我们可以原谅孩子的无知的话,那我们不能原谅的是父母对马斯洛金字塔的曲解。
马斯洛金字塔是需要每一个人一步一步从底部往上走的一个历程。而有些父母却认为:因为我们已经在金字塔的底层吃了苦,我们的孩子就可以直接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他们可以跨越一个、甚至两个金字塔的底层,借着我们的力,直接站在了第三层、甚至最高。
这个认知的错误在于,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建造他们人生金字塔的原材料,他们就不用像我们当年一样花很大的时间去找那些原材料,比如砖块、木头,这是我们可以给我们孩子最大的帮助。不让他们建立他们自己的人生金字塔的基础,而是把他们直接放在了我们的肩膀上,让他们去爬第三、第四层。
和那些站在自己建起的金字塔底层的孩子们相比,那些从小“吃苦“的孩子的脚下是坚实的:父母在,他们可以往上一步一步地爬;父母不在了,他们继续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那么那些父母有没有想过:如果某一天我们不存在了,那些站在父母肩上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肩膀,他们还可以在空中往上继续爬吗?
如果说全红婵的成功出于父母的无奈,潘展乐的成功出于自己的任性好强。那么在他们中间的无数的孩子,做父母的我们起码可以让他们学会一两样可以养活自己的本事:喜欢读书的人好好读书,喜欢动手的人好好学手艺。哪天天塌下来,孩子也可以凭自己的本事把自己要吃的饭端上桌,睡在自己的床上,舒舒服服地过好每一天。有了这两点打底,孩子想干什么大事都有可能,因为基础在了,才可以往上爬。不然的话,就是纸上谈兵的自我欺骗。
望子成龙的父母啊,给你们的孩子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机会。一定要让他们建造自己的金字塔,这才是我们可以给他们最好、最长久的爱。


我们过往的文章点击::“文章导读索引”







一对一对话服务

扫描图中二维码报名


喜欢就请点赞、在看、转发吧。谢谢支持!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lookingaround2022,或者电邮:lookingaround2022@163.com
请点击关注我们:

东张西望的空间
两个有点独特的女人,一个是很文艺的IT创业者,一个是不做白领却去墨西哥丛林的隐居者。想把我们的酸甜苦辣奉献给你,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