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起步
衔接有度
起始年级听评课
OPEN CLASS
校
园
公
开
课
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的首次学段转换,意味着儿童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阶段向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校教育阶段过渡。这次过渡心系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关系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学校幼小衔接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幼小衔接,帮助其身心、学习、生活等全方位适应小学节奏,2024年10月15日至30日,我校开展了近三周的一年级幼小衔接课堂展示活动公开课。
语文组
01
《dtnl》
吴昊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的特点,有目的的选择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体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联系日常生活创编儿歌、动用魔法手指记忆字形等方式,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课堂有张有弛、有静有动、有想有说……丰富多彩,创设愉快学习的天地,通过这些诱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满金苗老师运用多种方式认读拼音字母。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碰碰头,找朋友”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引导学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知识。学校艺术节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场景,老师让学生自主在图片中寻找字母,再通过读儿歌、摆绳子加强记忆。“让声母韵母交朋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充分练习拼读。在拼读后组词,有助于让学生将拼音与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提升运用拼音的能力。出示图片,将音节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巩固学生的认知,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02
《gkh》
刘愫文老师教学的是gkh 的第一课时。本课从对上一单元拼音宝宝的游戏导入新课。接着,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合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范读跟读,编儿歌,组词等多种方式,正确认读声母ɡ、k、h,读准音,认清形。然后由两拼音节自然过渡到三拼音节的教学,以三拼音节的拼读规则为抓手,让孩子们在词语中认读,练读,赛读,激发学习兴趣并正确拼读g,k,h的三拼音节。最后,以呼应课堂开头,奖励花环的形式,教学g的书写,让孩子们先观察g在四线格占位笔顺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老师范写,重点教学新笔画“竖左弯”,学生练写,强调握笔姿势及书写姿势,老师巡视并拍照,白板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再由学生互相评价反馈,对于书写较规范的学生给予小红花的奖励。
孟萍老师执教的《gkh》教学过程以情境图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隐藏的声母宝宝,启发学生认识声母 gkh 的形,联系生活实际编口诀识记声母宝宝的发音。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中以顺口溜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以丰富的激励性语言让学生自信满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03
《jqx》
王小慧老师执教的《j q x》教学过程以情境图为主线,以闯关游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隐藏的声母,引导学习发音,启发学生识记声母 jqx 的形,联系生活实际编口诀识记声母的发音和外形。以闯关游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学、练、评相结合,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教学中用橡皮泥捏字母是亮点,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海燕老师执教的是《jqx》第一课时,本课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声母,根据其发音以及外形编顺口溜或儿歌,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中设计了手指操以及课桌操,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学生专注力,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数学组
04
《认识立体图形》
李云霞老师执教《认识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李老师从现实生活中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观察、触摸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获得关于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对于每个立体图形都按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金娟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一定的难度。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薄弱,学生已有的识经验仅限于感触,初步接触空间观念,理解较困难。通过ppt直观展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的实物与图形,了解外形特征,分清图形的相同点于不同点,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杨姣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一课。课堂上,她以务实的实践操作,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新视野,通过摸一摸、推一推、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渗透分类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
专家引领 指明方向
向上向善 做最好的自己
E
N
D
图文|一年级组
责编|吴昊 王倩
审核|路倩斐
总编审|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