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政”,聚焦优化服务,营造创新主体成长环境。相继出台《关于科技支持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靶向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吸引更多京津人才、科技成果等高水平创新要素向廊坊集聚。不断优化调整涵盖申报、评审、验收等环节的全流程“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流程一体化”网上办理。变定期申报、限时受理为“全年申报、定期受理、分批评审、分批下达”,提高了服务效率,方便了企业和科技人员。实行“最多检查1次”项目抽查监督制度,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等活动,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让科研人员能够专注技术创新。根据2023年河北省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我市企业对本地各类创新政策、服务总体满意度达9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3个百分点。
突出“产”,聚焦企业培育,加速创新主体规模壮大。以实力型、创新型、领军型企业培育为抓手,着力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筑牢成果转化主阵地。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动科技型企业“升级创标”,分类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台账,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数量规模,形成“培育+认定+服务”全链条工作体系,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科技活动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科技领军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1409家、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779家,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通过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新认定省级研发平台13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达143家。
突出“学”,聚焦人才引育,加速高端智力资源汇聚。制定出台《廊坊市企业科技特派团工作制度(试行)》《关于落实廊坊人才工作“十条措施”科技政策的实施细则(试行)》等支持力度大、导向鲜明的科技政策。充分利用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针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需求,精准匹配专家团队,组建了32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44个市级企业科技特派团和3个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省、市企业科技特派团共开展对接活动760余次,帮助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成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合作重点单位13家,累计合作院士23名。目前共有A类外国高端人才和B类外国专业人才172人。
突出“研”,聚焦平台布局,加速创新载体提质增效。以高新区、研发平台、孵化载体等为抓手,着力建强科技成果承载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09家,累计入驻企业和团队1197个。主动融入京津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以企业“拎包入住”、产业加速聚集为目标,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项目孵化育成体系。重点围绕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中试孵化、研发制造和成果转化等环节与京津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造纸研究院等共建“河北省先进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廊坊绿色工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研发机构122家,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2023年获批“河北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依托单位获批建设“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今年以来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唯一一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突出“用”,聚焦协同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定《廊坊市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指引》《廊坊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建设指引(试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中试熟化基地,吸引京津科技成在廊坊“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提供验证平台。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需求,聚焦“京津研发、廊坊转化产业化”目标,通过举办“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发展——‘院士专家廊坊行’现代商贸物流专场”“院地合作科创未来——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走进廊坊”三场科技成果对接、“科技成果直通车”三个专场(现代商贸物流专场、电子信息专场、先进装备制造专场)等系列专场活动,以及常态化开展“双百互进”对接活动,全力对接京津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