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茌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茌平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静介绍今年以来我区民政工作发展情况,区民政局党组成员、敬老院服务中心主任李海平和区民政局副局长杨希宁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茌平区民政局感谢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对茌平民政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近年来,茌平民政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凝心铸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回应大势,以改革应对需要,用发展提升幸福成色,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传递民生温度。下面,我简要介绍相关情况。
一、聚焦弱有所扶,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一是救助政策兜牢“民生底线”。2024年,茌平区城乡低保标准为931元、753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1242元、979元,目前已发放最低生活保障4174.85万元,特困人员救助金4037.73万元。全面落实“救急难”机制,开展临时救助83人次,发放救助金20.89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667万元,打造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14处,确认服务对象200名。保障孤困儿童380名,发放救助金约700万元。
二是擦亮“茌援你”社会救助亮丽品牌。今年6月,“茌援你”社会救助亮丽品牌,入选2024年首批推介全省社会救助品牌。持续开展“茌援你·温馨家访”服务57户85人,“茌援你·同心助老”服务105户127人,“茌援你·携手同行”服务10户15人,“茌援你·助力前行”服务27户38人。
三是打造“茌援·平安护”特色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区构建“2+2+2+14+N”服务网络,建立2处社会化照料服务监管平台,成立14个服务站,组建39个服务网络,建立54支照料护理团队,形成“机构、片区、服务站、网格”四级管理服务体系,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经济困难老人提供助洁、助急、助健、助医、助餐、精神慰藉等9大项25小项社会化服务。2024年以来,累计为21912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服务86098次,服务时长达89826小时;累计提供住院陪护177 人次,陪护时长达1937天。
二、聚焦老有颐养,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一是高龄津贴为幸福“加码”。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补贴616.156万元,惠及全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5.04万人次。
二是发展医养康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实施厚德医养康复中心项目,改造护理型床位300张。
三是幸福食堂办好民生“食”事。今年,面向农村规划建设12处幸福食堂,解决了农村留守、独居、失能、高龄老年人普遍面临着做饭难、吃饭难问题。
三、凝聚向善力量,培育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爱在铝城、情满枣乡”慈善品牌。通过“慈善+”跨界融合各方资源,串点成链、叠加赋能,以“家门口慈善”擦亮民生幸福底色。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共募集善款248.6134万元,接收定向捐赠20万元。常态化开展慈善助学、助医、助困、助残等慈善救助项目,累计开展各类慈善活动10余次,支出救助金额62万元。创新“慈善+N”模式,打造慈善工作五个平台,实现“五个转变”,形成了具有茌平特色的慈善品牌,引领慈善理念进入千家万户。
二是“保姆式”服务带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带动社会组织5年激增87家。突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重点,振兴街道培育孵化200余个多领域、多属性的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信发街道孵化80余家邻里互助类和社区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东西协作等工作,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四、聚焦惠民便民,助推专项社会事务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殡葬服务办好群众“身后事”。建设完成公益性公墓3处,共新建格位1830个。开展移风易俗活动20余次,组织红白理事会培训31场次,培训人数3300余人。惠民殡葬累计减免408万元。开通网上祭扫专栏,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清明节期间网上祭扫267人次,殡仪馆销售鲜花花篮555个,100余人参加签名倡议活动。
二是婚姻登记办好百姓“幸福事”。今年以来,登记处共办理登记业务3733对。在中秋节等法定节假日以及“5.20”等登记高峰日,开展“为爱加班”延时服务。以“会聚良缘 相约520”为主题的极简复古集体婚礼和以“海誓山盟 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浪漫七夕节见证幸福传承银龄老人中式集体婚礼活动,分别在央视财经CCTV-2、中文国际CCTV-4、央视新闻CCTV-13频道报道。
三是乡村著名赋能乡村振兴“加速度”。2024年区民政局被省民政厅确认为“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单位。加大乡村无名点位摸排力度,摸排无名乡村道路3117条,已确定乡村道路标准名称2058个,计划于2025年6月底前完成命名,新建居民点4处,农业产业及公共服务设施21处,乡村治理的地名基础不断夯实。将新命名的乡村道路及时与互联网地图实现信息共享,为群众出行导航和寄递物流提供精准地名信息服务,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采集乡村地名信息1500余条,其中惠农助农兴趣点300余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区民政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政部门使命任务,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海平
感谢记者朋友对养老事业的关心。我区坚持把养老服务改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打好“统筹、创新”牌,成功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举措有:
一、打好统筹牌,政企联动建平台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营协同发力,加速构建承载能力强、辐射范围大、覆盖人群广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格局。一是以“公建民营”模式委托运营中心敬老院6处、指导各乡镇、街道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处、农村幸福院7处,形成了“以县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为辅助、新村养老服务站点相互补充”的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二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着力推进农村养老“基本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目前,全区建成民办民营养老机构3处,共计入住859人;在建民办民营养老机构1处,占地100亩,总投资6.3亿元,预计建成后将提供床位2469张,打造成为医养结合+智慧化康养的五星级颐养圣地。
二、打好创新牌,丰富模式促发展
坚持供需适配,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健康发展。一是探索“养老+住院陪护”模式。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住院陪护难题,安排专业人员提供24小时陪护服务,陪护费用由区级统筹、专项使用。今年以来累计为177名特困人员提供住院陪护服务1937天。二是探索“养老+幸福食堂”模式。面向农村规划建设12处幸福食堂,市区两级为每名70岁以上就餐老人补贴2—4元,老人仅需花费1元钱便可享受到荤素搭配、营养丰富、质优价廉的午餐。截至目前,全区幸福食堂累计登记老年人9588人,服务61.92万人次,发放补贴194.63万元。三是探索“养老+医疗康复”模式。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型、康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实施厚德医养康复中心项目,利用区人民医院南院区病房楼打造公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改造护理型床位300张,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医养康养服务。此外,全区6所公办养老机构与区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打通了农村老人及时就医“绿色通道”。
茌平发布记者
杨希宁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今年以来,区民政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以“标准化落实、一体化融合、科学化监测、网格化联动”为举措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倾力打造“茌援你”社会救助品牌,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首批推介品牌。”
一、标准化落实,让“茌援你”更有力度
围绕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核审批流程,让办理过程“减肥塑形”,政策落实跑出“加速度”。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各乡镇(街道)后,申请材料简化为“一本一书”,同时依托“爱山东”手机App,探索“指尖办”和“掌上办,做到24小时不打烊。依托山东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民政、工会、残联、住建等救助事项的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二、一体化融合,让“茌援你”更有广度
出台《关于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数据共享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优化设置14个乡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平台,88个新村(社区),配备568名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一门式”受理便捷、高效。
三、科学化监测,让“茌援你”更有精度
加大低收入人群跟踪监测由“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转变;依托“山东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大数据比对”持续扩大监测覆盖面,横向实现了11个部门28项数据源对接,促进精准救助、规范救助。
四、网格化联动,让“茌援你”更有温度
打造政府救助、慈善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有效衔接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机制,构建起“横到边”“广覆盖”的社会救助工作兜底保障网。相继开展“益齐同行”扶残助残、“益同护航·助梦成长”公益项目、“情系学子”和“慈善救急难”慈善救助项目、茌援你·“温馨家访”、“同心助老”、“携手同行”、“助力前行”、“平安护”等服务类项目。今年以来,为199户265名社会救助对象开展服务活动,为205户社会救助对象建立帮扶台账,持续实施跟踪帮扶。
下一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民政局将持续擦亮“茌援你”社会救助品牌,强化兜底保障,提升服务质效,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服务,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新模式,请问茌平区是如何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物质+服务”的?
杨希宁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工作思路,以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和护理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助洁、助急、助健、助医、助餐、精神慰藉等9大项25小项社会化服务,全力打造“茌援·平安护”特色服务品牌。2024年以来,累计为21912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服务86098次,服务时长达89826小时;累计提供住院陪护177 人次,陪护时长达1937天。
一是织密全覆盖服务网络。深挖茌平地域特色,聚焦高效协同服务,在全区构建“2+2+2+14+N”服务网络,明确康健、万康2家服务机构,将全区划分为两个服务片区,建立2处社会化照料服务监管平台,成立14个服务站,组建39个服务网络,建立54支照料护理团队,形成“机构、片区、服务站、网格”四级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全方位监管模式。制定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料服务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县级抽查和镇街走访相结合、日常监督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等全方位监管模式,实现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可量化”、服务过程“可视化”。其中,线上依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监管平台,对所有照料护理员实施即时化线上监督;线下构建区民政局、镇街民政所、村级监管员、社会照料服务机构“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根据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报告,通过电话调查、入户走访、抽查等方式,核实服务时长、服务项目、服务频次、服务内容和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与照护资金拨付挂钩。在照料护理监管平台增设“服务对象满意度模块”,实现满意度“可视化”;组织两家服务机构进行联合交叉检查,学习交流经验,补齐自身短板,共同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规范全环节服务流程。社会化服务时,服务人员扫描标识牌上老人二维码签到,通过信息平台上传服务前照片,然后选择服务项目开始服务,并上传服务中、服务后照片,服务完成后签退,最后上传服务后照片及满意度视频,生成完整的服务订单,服务时长和服务记录汇总数据实时上传,实现线上订单100%审核考评,服务全过程监督管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