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刑事律师,常办辩护案件,我大部分的客户都在看守所里。最近常常想起他们,因为也有一段时间没见了。
一
第一阶段:恐惧焦虑
作为辩护律师,第一次去见当事人的时候,除了聊一些案件的情况以外,我还会花一些时间来安慰他们。
刚刚进去的时候,当事人会因为环境不适应,而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焦虑。
大部分的当事人初入都会和我说几句话:
“我真的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
——能理解,万事都有头一遭。
“里面实在是太苦了!我晚上都睡不好……"
——肯定是,毕竟看守所不是疗养院。
“你老实告诉我,我们这事是不是非常严重?”
——这得看你用啥标准,对我们刑事律师来说,三年以下都不算重……
二
第二阶段:悲观情绪
等过了两个礼拜还没有出去,当事人会产生一种悲观情绪,并且不断开始复盘:
有人会在这时陷入抑郁的情绪;
有人会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
有人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再否定;
有人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了。
“我进来的前一天,哎,那时候我不知道呀,早知道会进来,我当时就应该如此这般。”
——世上没有后悔药啊。
“我知道没有后悔药,但我就是后悔。”
——可是后悔也没用啊。
“我感觉我有点崩溃了,我完全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
——再过一点时间,真的就可以适应的……
"我想快点出去,我在外面还有很多要紧的事。”
——再要紧的事情,现在也干不了。与其多想,不如不想。
三
第三阶段:适应规则
适应能力好的当事人,一般进去以后两个礼拜,就开始渐渐适应里面的规则和生活。
看守所里规则非常多。有人觉得和看管自己的管教搞好关系是最重要,但实际上管教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想理他们——于是,和“排头”搞好关系就至关重要了。
排头可以理解为是“监室长”,监室里他最大。做排头了就可以在监室里搞搞管理,大权力是没有的,但是多少能让自己感觉舒服点。(但“排头”往往是一个监室里进去最早的那个,眼睁睁看着别人走了自己还没走……大部分人能当个“二排头"也就很不错了。)
适应能力一般的,对看守所的适应周期就需要一个月。也偶有当事人,尤其是外国人,到里面三四个月还是以泪洗面,这样的当事人在里面真的就很难熬。
“关于规则,我觉得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当你发现不遵守也没有用,遵守还能让自己稍稍好过一些,就遵守了。”
四
在这个阶段,当事人会自己摸索很多看守所的生活规律。比如看守所里每个月能用多少钱,买什么东西最划算,囤什么东西最管用。
还有一些当事人会让家属想办法带一点让自己舒服的物件,比如“要一双带鞋跟的保暖拖鞋“,“搞一本关于世界经济学的书”。
如果和他们聊聊里面的生活,大部分的客户会和我说:
“原来很多东西都吃不下去,现在都习惯了……”
——有当事人因为过年的时候吃了一根香蕉而感动到流泪。
“进来了以后会慢慢地没有了日期观念……”
——时间长了,今天是礼拜几会有点搞不清。
“在里面的生活很简单,就是时间有点难熬……”
——总想找点事,但每天又不知道干什么好。
五
第四阶段:融入生活
在呆了几个月以后,很多当事人开始渐渐融入了看守所的生活。甚至在看守所里还能找到一些小庆幸,小乐趣。
这些小庆幸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在里面交到了朋友。原来相互都不了解,但是因为一段时间下来的互帮互助,成为了朋友。甚至在出去以后还会经常联络。
“我们这里有个小安徽,人蛮好的,就是家里人不在这里,我也经常给他塞点方便面,他感动得不得了。”
这个阶段,当事人话也开始多起来了。虽然出去遥遥无期,但是悲观情绪稍微少一点了。
“一直在室内,所以每天有一个时间,太阳会有一个角度晒过来,我尽量去晒一晒。”
——如果有维生素会好很多。
“今天我剃了个头了,把胡子也刮了。”
——看着精神多了。
“我发现晚间档有个电视剧还蛮好看的。”
——也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
“我开始背单词学英语了。”
——……
有意思的是,当事人往往以前在外面的时候都没时间学英语……
六
第五阶段:自愿伏法
然而啊,刑事案件真的是需要一个办理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极其漫长。
有的当事人甚至要在里面呆个两三年?(“什么?你别吓我。”“没吓你,是真的。”)
这一类的当事人,他们的想法往往和最初有个很大的转变。
“最早就想早点出去。现在不想了。我现在就想早点下监。”
“现在判成什么样我都无所谓了。我现在就想知道什么时候判?”
“下监的东西我都准备好了。我现在在里面,东西都已经很充足了。”
有的当事人甚至连自己合法合理的上诉权也放弃了。因为受不了了,觉得无所谓了。虽然未来可能更糟糕,但就想快点结束这一切。
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盼望去监狱,其实去监狱比起呆在看守所,好处可多了……第一条,就是可以和久未见面的家属相见了。
七
其实看守所的日子虽然难熬,但是适应了也就慢慢感觉好一点。
有一个小标志,说明这个在看守所的当事人是适应起来了,就是当这个当事人开始关心小孩子读书的时候。
“我儿子读书最近怎么样了?……让这个小兔崽子给我好好读书!!”
——行,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