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的5个环节」
(又称基本格局)的总体描述(用于“题干所考领域”的开头或结尾)
第一立法,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
第二执法,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第三司法,即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四守法,即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建设法治社会。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
第五监督,即加强法治监督,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
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必须通过有效制约和监督,确保公权力的行使永远体现党和人民意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始终为人民服务。
|「法治环节的具体要求」
(满足这些要求,就是对该环节的意义)
第一立法:【口诀:宪制学重点】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升立法质量:(1)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完善立法体制。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导作用,明确立法边界;(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人大的主导作用,加强立法协商,扩大公众参与。(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权利保障等领域立法。
第二执法:【口诀:全面公开监策体格】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治政府建设包括以下几点:(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无授权即禁止”,推进事权规范化、法律化;(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政府法律顾问;(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完善执法管理体制;(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裁量基准制,完善执法责任制;(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是重点;(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第三司法:【口诀:监人独职,权严】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报告特别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严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干预司法。(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设立立案登记制,推行巡回审判及跨区审判,改革人财物管理机制。(3)推进严格司法。坚持合法性,推行以诉讼为核心的改革,落实责任制。(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提升司法民主,实行司法公开。(5)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保障诉讼权利,落实诉讼终结。(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提升法律道德。
司法公正并不意味着否认“合理差别”。判断某一差别待遇是不是合理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标准来进行:(1)合目的性。即差别待遇是否符合事务的本质目的;(2)合工具性。即差别待遇是否是最有利于事务发展的方法;(3)合人权性。即差别待遇是否可能侵犯他人的基本人权。
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是司法权威的重要保证。司法权威要求做到:(1)司法机关及人员切实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2)全社会要依照宪法的规定,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尊重生效裁决。
第四守法:【口诀:三多的服务意识】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报告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法治社会建设包括以下几点:(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全民普法守法作为长期基础性工作,把领导干部守法作为关键工作;(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市民公约等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为引导、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健全依法维权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强化法律主导作用,发挥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积极作用。(4)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第五监督:【口诀:合力搞思(思想)机(机制)】
(1)完善监督机制。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2)形成监督合力。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3)重视思想建设。各级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监督,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衙门作风、霸道作风,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
|「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党对法治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坚持依法执政,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要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
(1)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
(2)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各自优势,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
(3)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决策部署。
(4)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5)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1)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2)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守法。
(3)依纪依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为主干,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
5.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涉外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