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量变到质变的定律”。黑格尔提出,事物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量的积累和变化最终引发质的飞跃。简而言之,事物在积累足够的量的变化后,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质的转变,这种转变通常表现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黑格尔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学习理论中,“量变到质变”的定律提示我们,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积累,最终能够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正如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经过有一定量的练习和经验沉淀,学习者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质的转变,从“掌握知识”跃升到“熟练运用”,从而实现能力的本质提升。这种质变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而是本质上的飞跃,代表了从基础积累到综合能力的质的突破。
弹钢琴 学和声
量变的积累——
以和声与钢琴的结合为基础
《弹钢琴 学和声》第一、二册
在《弹钢琴 学和声》教程中,辛笛教授从最基础的“钢琴与和声结合”入手,突破了传统钢琴教学中和声与旋律割裂的局限。他强调通过将和声学习与钢琴演奏紧密结合,实现“学和声”与“用和声”的一体化。从教程的每一章节习题中可以看出,和声学习贯穿于钢琴弹奏的各个环节。学生在学习旋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和声结构,并使用所学和弦进行动机发展和即兴弹奏。这样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且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对音乐整体性的理解。
这一积累过程正是“量变”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从最简单的和弦标记、旋律与和声的结合开始,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音乐理论,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被复杂的理论概念所困扰。这种积累的模式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基础内容的掌握,逐步达成量的积累,为未来的质变做好铺垫。
逐步深化:注重实践与循序渐进
辛笛教授在《弹钢琴 学和声》教程编排上提出了“循序渐进,布局合理”的原则,反应了他在量变过程中注重逐步加深和合理过渡的理念。他认为传统教学过程往往急于求成,把过多的难度集中在初学阶段,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因此,他在教学安排中,将前半部分重点放在简单的和弦配合上,确保学生能够稳步提升,然后在后半部分逐渐引入更为复杂的实践内容。
传统和声学教材编写思路虽严谨,但通常在前半部分只安排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练习,而应用教学部分则放在后半部分,此方式安排比较适合作曲专业的学生。然而,对于非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和声的目的是为了给歌曲配和弦。现实生活中,音乐作品中的和声一般是一小节配一个或两个和弦,因此将应用教学放在教程后半部分并不适合。而在大多数高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学生通常只学到教程上半部分就结课,这样导致学生学了和声却不会应用,学与用完全脱节。
《弹钢琴 学和声》这套教程注重实践,教程涵盖了和声编配的基本内容,如大小调正三和弦、和弦音编配、经过音、辅助音、延留音、倚音、先现音、扩展属七和弦以及大小调功能和声编配等章节。第二册则包括了和声大调、离调、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那不勒斯和弦、交替大小调体系、副下属和弦等章节。教程的知识点明确,内容循序渐进,布局合理。
辛笛教学强调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学习者量变过程的深刻理解。通过合理的课程编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被大量知识和练习所压垮,反而能够通过逐步积累,增强自信心。这种量的积累和逐步深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升,为质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模仿到创造:调适记忆与知识集中
在长期的传统和声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复杂的调性和和弦标记困扰,大量时间耗费在计算调性的级数上,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枯燥感。当进入离调和弦的学习后,繁琐的和弦标记让学生眼花缭乱,甚至需要多次转换才能计算出和弦的性质,使得原本就缺少音响支撑的和声学习变得更加费力且缺乏趣味性。
基于这种情况,《弹钢琴 学和声》在编写时采用了极简的C调标记法,省去了复杂的调号转换,仅使用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和弦标记。这一简化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和弦的连接和序进上,而不是浪费精力在繁复的调性计算中。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高效地掌握和声连接的基本规律和结构,快速进入和声的核心学习内容。同时,教材的“首调”概念和阿拉伯数字标记系统,还便于学生进行移调练习,帮助他们灵活掌握不同调性的和声应用。
辛笛教授提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怪圈,而缺乏对和声的内在理解。为此,他特别强调知识的集中与简化,通过简化记谱和强化应用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和声的直观感知。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枯燥的模仿中解放出来,不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弦,而是逐步掌握和声结构的规律,培养出对和声的整体理解力和感知力。
从“模仿”到“创造”的过渡,正是量变到质变的核心体现。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和声知识和技巧后,他们便能从单纯的和弦配合中跃升,开始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辛笛的和声教材通过对和声的高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达成“质变”,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和声的理论知识,更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创作。最终,学生的音乐学习不再停留在机械的层面,而是能够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成为能够主动创造的音乐学习者。
形成模式化的伴奏音型:从局部到整体的升华
辛笛教授提出了“模式化伴奏音型”的概念,即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音型练习,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曲目需求。这种方法类似于提供“模板”,学生可以通过对模式的练习来掌握一套基础的伴奏技能,最终能够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灵活应用。
这种“模式化”的积累过程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固定的伴奏音型,达到量变的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和声理解能力也会逐步提升,最终从单纯的“量变”达到“质变”的升华,不仅能够独立伴奏,还可以理解音乐的整体性,从而具备创作的潜力。
质变的最终实现:通过不断积累达到音乐思维的升华
辛笛教授
辛笛教授指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最终希望学生能够从简单的和弦配合和伴奏技巧提升到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形成完整的音乐思维。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通过从基础和弦到复杂和声、从模仿到创造的层层递进,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质变的最终实现意味着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术,还能够理解音乐背后的结构和情感。辛笛的教学理念正是要让学生在积累大量的知识和技巧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对音乐的深刻理解。通过这种质的转变,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者,而是音乐的创作者。
辛笛教学哲学中“量变到质变”的应用
辛笛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理论的应用。在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对基础和声、伴奏模式的持续积累,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的核心内容。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且学生在量的积累中获得质的提升,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创造音乐的飞跃。通过应用钢琴键盘和声系列教程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实现个人能力的质变提升。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