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煤的“燃料”和“原料”作用,推动黔西南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   2024-11-26 20:37   贵州  


黔西南州是“西南煤海”重要组成部分,全州煤炭资源远景储量206.6亿吨,保有资源量96.8亿吨、居全省第3位。可以说,发展煤炭产业,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煤炭既是全州能源安全的稳定器,也是推动全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必须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煤炭资源“富矿精开”全过程,推动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


一、推动黔西南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好“双重属性”
(一)开发利用好煤的“双重属性”是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发展需要。我州煤炭资源富集,全州埋深1000m以内浅层保有资源量96.8亿吨,保有资源和潜在资源总量206.6亿吨、居全省第三,含煤面积8861.98km²、约占全州总面积52.7%,特别是无烟煤占比达到90%以上,按现有产量预算可采400年(2023年产量1500万吨)以上,这是老天爷赐予黔西南州的无价之宝,必须开发好、利用好。同时,煤炭经济是全州工业经济的晴雨表、压舱石。2019年至2023年,全州煤炭累计产量6932万吨,累计为地方贡献税收48.93亿元,煤炭累计产值487.81亿元。2023年,全州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24.2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11.6%,拉高全州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按照《贵州省煤矿优化布局及资源整合方案》《黔西南州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方案》,到“十四五”期末,全州现有煤矿拟由84处压减至60处,煤矿总数控制在70处以内。产能从4365万吨/年增加至4800万吨/年以上。既要压缩煤矿总量,又要有效提升产能,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开发煤炭的燃料属性,把产量和总量做大,充分满足工业对能源的需求,有力推进全州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开发利用好煤的“双重属性”是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跃升的路径需要。长期以来,我州大量原煤未经深加工就直接外销,精深加工不足、煤炭产业链短,特别是高净值的煤化工产业在我州仍然处于空白,导致煤炭产业效益低下,经济效益严重释放不足。同时,在“双碳”背景下,全国、全省能源转型都不可避免面临不断攀升的用能需求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高质量清洁能源需求与低质量化石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不管是从提高经济效益,还是从破解环保桎梏的角度,以销售初级原材料为主的“卖血式”发展既不经济也不可持续。煤炭作为原料使用产生的终端产品如尿素、管材等,反应过程天然“固碳”,与国家“碳中和”目标相契合,未来比重将大幅提升。特别是在相比石油基性能更优的高端煤化工领域,如特种燃料、石墨烯、新型材料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我们要在充分发挥燃料作用基础上,高效拓展煤的原料价值,推进全州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推动煤电网产深度融合,把产值做高、链条拉长,促进产业链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三)开发利用好煤的“双重属性”是维护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现实需要。从供需结构来看,我国煤炭进口从2004年的1860万吨持续上涨至2023年的28123万吨,出口从8593万吨下降至447万吨,从2009年开始,就由煤炭净出口国转为煤炭净进口国,国内供给提升跟不上需求增长。就我州而言,目前全州年消耗原煤约1500万吨,其中电煤保供消耗1300万吨,其余工业企业消耗200万吨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内部需求。但随着安龙电厂的投产和兴仁电厂的兴建,以及工业市场主体成长,预计到2030年我州煤炭需求量将达3000万吨以上。随着周边省份煤炭去落后产能,区域煤炭需求缺口将有可能不断扩大。要持续稳定保障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铝及铝加工、大数据电子、新型建材等载能产业的发展,还得依靠以煤发电、以电供网、网产联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实“富矿精开”,一手抓煤炭产能提升,一手抓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既产出更多“乌金”,又将“乌金”变为“绿金”,增强安全保供能力。


二、推动黔西南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四个不足”
(一)资源开发不足。一是探矿不细,家底还未扎实摸清。我州作为“西南煤海”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潜力206.6亿吨,但保有储量仅46.8%,“精查探矿”做得不够,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亟待提高。二是配矿不优,资源还未有效利用。“圈而不探、占而不采”存量问题多。比如,地瓜一、二、三号井田煤矿设置三个探矿权,资源量合计28.6亿吨,占全州保有煤炭资源量的29.5%,但从2003年设置到现在仍然没有实现探转采,资源长期闲置。同时,矿产资源开发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矛盾冲突愈发明显,我州大部分优势矿产资源被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等各类禁采禁建区压覆,造成矿业权选址难度加大。比如,安龙县邱家湾煤矿矿界与贞丰县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重叠,因调规未结束影响煤矿建设,导致煤矿从2022年8月停建至今。三是产量不多,产能还未充分释放。矿井单井规模小,煤炭产量低,全州84处取得兼并重组主体资格煤矿中,平均单井产能51万吨/年,与六盘水市正常生产煤矿平均单井产能71万吨/年相比,单井产能少20万吨/年。全州当前停产停建煤矿有45个,占比超过50%;设计总产能4365万吨/年,但2023年产量仅为1500万吨,只能满足州内需求,向州外市场销售不多。此外,受建设手续办理、涉法涉诉等因素制约,全州有37处煤矿处于长期停产停建状态,严重影响产能释放。

(二)主体培育不足。一是整体规模较小。全州84处取得兼并重组主体资格煤矿中,设计产能45万吨/年以上矿井29处,占比34.11%,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仅有3处(全国范围看,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占比超过85%),大型煤炭企业引领带动能力不足。二是人才支撑薄弱。煤矿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工人专业化水平不高。比如,调查发现部分煤矿不同程度存在瓦检员不会检查瓦斯,电工不会设定整定值,防突工不清楚突出预兆,防突预测工不会测参数等。三是内部管理粗放。部分煤矿办矿理念落后,合规经营意识薄弱,进而导致出现违规经营、涉法涉诉等问题。目前,全州44处煤矿涉法涉诉,规模2280万吨/年,涉案金额64.44亿元,晴隆县全力露天煤矿因股东纠纷和涉法涉诉问题影响而长期停产。四是安全隐患较大。煤矿灾害严重,煤矿瓦斯、顶板、水、火、粉尘五大灾害俱全,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57处,占煤矿总数的67.8%。目前,全州无一级生产标准化矿井,安全生产基础薄弱。近五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5起、死亡44人。

(三)链条延伸不足。一是供需利益难以调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用电、发电、煤矿三方相互掣肘,影响产业链健康发展。具体来说,用电企业需要低电价,发电企业需要低煤价,煤矿企业需要市场价,加之能源企业主体经营范围单一,一体化程度低,不利于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当煤炭供大于求时,电厂压价,最低时为0.056元/大卡;煤炭供不应求时,煤矿企业抬价,最高达0.22元/大卡。特别是近年来电煤保供政策压力对煤矿利润影响较大。以2023年为例,省下达890万吨电煤长协任务,实际完成936.76万吨,长协煤占煤炭总量的61.3%,估算煤矿给下游电厂让利15亿元以上,导致60%左右的煤矿出现亏损而投入不足、采掘失调,煤炭产量下降。火电企业因存煤不足下调发电负荷,用电企业因限电停产或者减产。二是煤电联营模式单一。全州84个煤矿形成煤电联营一体化的比例仅8.2%,除金州电力涉及煤、风光水火外,其余项目主体均为相对单一产业。能源项目一体化关联度不强,规模化集团化程度较低,造成企业主体经营单一,受行业经济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低。三是核心吸引力不强。全州能源产业基础薄弱,缺少核心龙头企业,没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影响力弱,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

(四)价值提升不足。一是煤炭洗选率依然不高。我州煤炭产量较低,仅能满足州内相关企业使用,煤矿所生产煤炭须优先供给电厂,在满足电煤任务的前提下才能对外销售,当前煤矿满足电煤任务后的生产能力有限,对外销售市场煤的量很小。同时,1吨原煤洗选后可能只有600千克至700千克,洗选平均增加成本60元/吨,洗选损耗较大,由于执行长协煤价格,煤矿不愿意洗选后供电厂。二是煤化工产业布局尚处空白。目前,全州6家化工企业,形成了30万吨硝铵、45万吨焦炭的煤化工产品产能,但主要重心均未放在发展煤化工上,也未实质生产煤化工产品,煤化工产业尚未发展起来。三是发展煤化工要素支撑能力不足。我州地质地貌特殊,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风险,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大型煤化工厂选址困难。此外,由于国家政策约束趋紧,要求严控传统煤化工生产。


三、推动黔西南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四个方向”
(一)聚焦实现“规模化”,全力加强探矿配矿。一是加大探矿力度,切实把家底摸清。大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充分运用好州级找矿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力量,组织筛查近期具备开采条件的优质煤炭区块,由州内国有企业或者引进大型优强企业开展资源勘探,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力度。二是优化矿区规划,切实把“盘子”做大。加快普兴矿区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规划省级煤炭矿区,合理规划设置大中型煤矿,在规划编制时注重与“三区三线”相衔接,探索在浅层资源条件较好的兴仁市规划新建露天煤矿项目,为扩大全州煤矿规模奠定基础。三是做好精准配矿,切实把资源配好。对全州现有的采矿权、探矿权开展摸底排查,对存在“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的矿业权采取整合、整治、淘汰退出等多种方式,一矿一策制定整改措施,推动存量资源盘活。在资源配置时,因地制宜,科学配置零散资源,不具备独立办矿的区块,优先配置给相邻的正常生产建设煤矿,推动相邻煤矿整合,扩大井田面积,提升煤炭可采储量;具备独立办矿的优质资源,优先配置给州内“煤电网产”产业链上的企业。

(二)聚焦实现“健康化”,全力做好主体培育。一是加快大矿建设。充分发挥煤炭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的优势,鼓励引导煤炭资源连片整体开发。加快推动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积极稳妥有序引导一批规模小、资源枯竭和安全生产隐患严重的煤矿关闭退出,释放优质产能。大力推进技术改进,加快提升煤矿综采水平,全面淘汰炮采,逐步退出高档普采,实现综采全覆盖。有序推动露天煤矿建设,推动新建矿井早竣工、早投产,实现煤炭资源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加大优强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到我州收购整合煤矿,强化金州能源集团和图南矿业(集团)公司培育,推动普安县地瓜一号和二号、晴隆前进、兴仁马古地等大型煤矿建设,逐步构建以国有企业和大中型煤矿为主体、民营企业和中小型煤矿为补充的能源产业结构,有力推进煤矿智能化、规模化、国有化进程。二是分类推动问题化解。对采掘失调的煤矿:按照“一个工作面、二个煤巷掘进头、三个开拓巷”的煤矿采掘部署“123”管控措施,提升煤矿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煤矿掘进进尺。指导科学编制采掘接续计划和灾害治理中长期规划,从根本上解决采掘接替问题,充分释放产能,实现达能达产。对涉法涉诉的煤矿:通过产业政策倒逼煤矿利益相关方搁置争议,启动生产建设。探索推动涉法涉诉严重、资不抵债的煤矿破产清算,从根本上解决涉法涉诉问题。对于资金短缺的煤矿:指导积极申报透明矿山建设、智能化建设、煤层气利用等上级奖补资金项目。探索设立煤炭产业发展基金,引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收购、参股煤矿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等,解决煤矿小额资金需求。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引导、积极支持企业对外引进、对内培养采掘、一通三防、地测、机电运输、智能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切实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加强州内煤矿队伍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培养具有丰富经验、适应智能化、机械化开采需要的煤炭开采队伍。强化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管控和纠偏工作,督促煤矿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实现平稳有序生产。

(三)聚焦实现“链条化”,全力推动融合发展一是保障电煤供应“强基础”。加强电煤长协任务履约调度,强化煤炭销售管控,落实电煤履约黑名单管理,提高电煤保障供应能力。鼓励电厂向煤矿提前支付电煤采购预付款,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投入,提高煤炭产量和电煤供应量。引导载能企业借鉴贞丰电厂与兴仁登高铝业电煤“来料加工”模式,通过以煤换电、以产品换电等方式,保障电煤稳定供应。二是抓实项目建设“扬优势”。有序做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加快完成元豪电厂3/4号机组建设,推动尽快投产,积极推动兴仁电厂开工、安龙电厂恢复建设,进一步提升火电效能,推动煤电联营、煤电和新能源联营,有效降低成本,改善电价结构。三是做大载能产业“稳需求”。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材料产业升级发展、化工及装备制造业错位发展、大数据产业乘势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绿色发展、特色轻工业有序发展,以用电企业需求提升倒逼发电企业扩充产能、煤炭产业提升产量,实现产业链正向循环发展。鼓励各县(市)探索发展“煤电网+‘本地特色工业产业’+‘下游产品’”产业模式,打造“一县一特色链”,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四是完善联动机制“固链条”。建立用好煤矿、电厂及重点用电企业“一对一”帮扶机制,及时帮助解决企业人才、资金、土地、水电等要素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构建具有我州特色的煤电网产风险评估体系和提示机制,鼓励电力、冶金、化工等企业与“链上”大型企业以入股的方式参与煤矿企业优化重组,建立产业间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实现发展一体化、利益最大化。

(四)聚焦实现“高端化”,全力抓实精深加工。一是推动煤炭入洗。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至80%的灰分、30%至40%的全硫(或60%至80%的无机硫),入洗1亿吨动力煤一般可减排60万至70万吨二氧化硫、去除矸石约3000万吨。要积极协调解决洗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鼓励煤矿企业在扩大产能、保障电煤的基础上,配套建设洗选项目或联营选煤厂,加大洗选和出口力度,提高精煤产率、增加企业利润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探索发展化工。强化各县(市)煤质分析,充分考虑煤炭资源种类、品质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有针对性引进煤化工等煤炭下游企业落户黔西南。特别是焦煤处于煤炭产业链中游,下游应用领域集中,在国家环保和能耗双控政策影响下,煤焦一体化是大趋势。当前,国内正在淘汰焦炭市场落后产能,大大改善了国内焦炭市场供需条件,要抢抓能源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大矿、新建煤矿企业开展煤焦一体化,释放煤炭经济利益。三是融入全省大盘。据省工信厅测算,目前我省煤化工企业需原料煤约2100万吨/年,到2025年,若所有在建、拟建项目建成投产后,需原料煤约8000万吨/年。若无法引进煤化工企业落地黔西南,可考虑加强与毕节、六盘水两个省重点支持地区的对接联系,以建设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煤炭储配基地建设项目、兴义市智能一体化现代综合物流园、兴仁市煤炭储配中心这三个具备煤炭中转、仓储、配比、洗选加工等为一体的大型煤炭储配基地为契机,争取为这两个市(州)特别是临近的六盘水煤化工产业供应原料煤,并探索发展煤化工下游产业,积极融入产业链条。


文章来源:黔西南政研改革
作者::张   标、戎安宁,张   标系州委政研室改革科副科长;戎安宁系州能源局煤炭管理科负责人、执法一科科长

▲ 点击卡片,查看更多煤矿资讯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和微信的好友一起“在看”

贵煤数据
贵煤数据致力于煤炭行业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提供和行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贵煤数据”打造了煤炭行业集开放、创新、融合、发展于一身的大数据互联网平台。通过贵煤数据让煤炭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