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小张,你等会把这个项目的会议记录、参会人员签到表、影像资料、会议纪要都整理一下,记得让与会人员都签字确认。对了,别忘了拍几张照片。"
在某央企工作了8年的小张,听到这样的要求已经麻木了。他望着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材料,苦笑着摇了摇头。
记得刚入职时,他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可现在,他的工作日常是:开会、写材料、填表格、存档、盖章、签字、拍照。
"你知道吗?"他跟我说,**"我现在90%的工作,都是为了免责。不是在准备述职材料,就是在准备检查材料,要么就是在应付各种各样的'留痕'工作。"**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击中了许多国央企人的心。
从当初想要"干成事",到现在只求"不出事",这一路的转变,让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当"不出事"成了第一目标,我们的工作就变了味。
看看我们的日常:
会议室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项目讨论会,却要开三个会:
开会前要开个"预备会",讨论待会要怎么开会 正式会上,人人捧着手机"咔嚓咔嚓"拍照存证 散会后还得开个"总结会",研究会议精神如何落实
说白了,不是在开会,而是在给自己织一张"免责"的网。
办公桌前,一份简单的工作报告:
先要列出详细的"背景说明",证明这事儿该做 再来个"风险提示",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推脱干净 最后还得加上各部门会签,让大家都"背个书"
一位体制内老兵说得好:"现在的工作,不是冲着把事办成去的,是冲着证明'我尽力了'去的。"
为什么会这样?
是我们变懒了吗?不是。 是我们不想干事了吗?也不是。 问题出在这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问责机制上。
看看这些血淋淋的教训:
某国企项目负责人,因为一个创新尝试失败,被一撸到底 某央企技术骨干,因为一次正常的操作失误,背了三年的处分 某基层主管,因为下属工作失误,背了个"管理不力"的黑锅
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人自危,个个如履薄冰。 工作重心从"如何干成事"变成了"如何避免背锅"。
最讽刺的是,这种过度追责反而催生出了更多的形式主义:
该开的会照开,不该开的会也开 该写的材料照写,不该写的材料也写 该盖的章照盖,不该盖的章也盖
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免责神器"啊!
更要命的是,这种"免责文化"正在形成一个可怕的怪圈:
越是害怕担责,越是注重形式 越是注重形式,越是消耗精力 越是消耗精力,越没时间干实事 越是不干实事,越容易出问题 越是出问题,越要追责 越是追责,越要免责...
这不是工作,这是在精心制作一份"避责指南"。
有人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谁不想给自己留条退路?"
但问题是,当人人都把90%的精力用在"免责"上,企业的创新力从何而来?活力从何而来?竞争力从何而来?
我们都在为"不出事"忙得团团转,谁还有心思和勇气去想"把事干好"?
说到底,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异化,更是工作价值的扭曲。
让我们设想一个场景:
某天一位领导走进办公室,发现两个员工:
A正在尝试一个创新项目,虽然充满风险,但可能带来突破性成果 B正在整理一堆会议记录和材料,桌上还有几摞签完字的文件
猜猜看,在当前的"免责文化"下,谁更容易得到认可?
答案不言而喻。因为A在冒险,而B在"避险"。 一个可能带来麻烦,一个随时能自证清白。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 - 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不敢去拼。
看看这些令人心酸的日常:
决策上:
"这个创新项目风险太大,还是按老办法来吧" "新技术可能有隐患,用传统方案保险点" "改革方案先放放,等别人试了再说"
执行上:
"先发个红头文件,把责任都划分清楚" "开个会研究一下,让大家都盖个章" "给领导打个报告,等批示了再动手"
结果上:
工作量越来越大,但成效越来越小 会议开得越来越多,但决策越来越慢 材料写得越来越漂亮,但创新越来越少
最讽刺的是,我们明知道这样不对,却又不得不这样做。
因为在当前体制下:
不作为的代价 < 作为出错的代价 循规蹈矩的收益 > 创新冒险的收益 "稳"字当头 = 明哲保身
那么,出路在哪里?
也许,我们需要:
重新定义"责任"
不能只追究"做错"的责任 更要追究"不作为"的责任 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
改变考核导向
不能只看"无过" 更要看"有功" 鼓励创新尝试
重塑组织文化
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到"创新担当,合理容错" 激发组织活力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
入职时的那份热情,还在吗? 想要干成事的冲劲,还有吗? 敢于担当的勇气,还存吗?
因为,如果我们都把90%的精力用来免责,那剩下的10%,又怎么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其实,每个国央企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一边是:
不担责的清静 免责的"自在" 明哲保身的"聪明"
另一边却是:
被消磨的热情 被浪费的才华 被辜负的年华
但请记住,我们不是为了"免责"而来。
当年选择进入国央企,不是为了做一个材料整理工、会议记录员、甚至是"太极推手"。
我们来,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与其在"免责"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如想想:"我今天的工作,真的只是为了免责吗?"
也许改变很难, 但总要有人站出来说:"我不只是为了不出事,我是为了干成事。"
你觉得呢?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